金刚般若波罗密经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一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二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三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四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五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六
>>>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 首页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

姚秦 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
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旧金山佛教讲堂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至一九六九年四月
 

    B25.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

    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。我当度众生。须菩提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。若有众生如来度者。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。须菩提。如来说有我者。则非有我。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。须菩提。凡夫者。如来说即非凡夫。是名凡夫。

    「须菩提」:释迦牟尼佛,又叫一声须菩提,说,这个以诸须弥山王的七宝来用布施,不如有人以四句偈为他人说,这个福德比以七宝的须弥山王布施,还更大。所以又说,「于意云何」:在你的意思,怎么样呢?「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」,你们这些个声闻的人哪,不要说,「如来作是念」,作这种的想念;「我当度众生。」你说,如来呀,应该度众生。不要有这种的想法。为甚么呢?「须菩提。莫作是念。」这「莫作是念」,就是这个诫止之辞。甚么叫诫止之辞呢?就说,你不要这样想,你不要作这种的想法。甚么缘故,你不要作这种想法呢?「何以故」呢?「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。」如来和众生是一个的,所以如来度众生并没有度众生;如来不度众生,众生自度。所谓,五祖和六祖讲的,这个「迷时师度」:迷的时候,就要师父来度徒弟。「悟时自度」,你要明白了之后呢,就要自度。所以佛度众生,在众生迷的时候,佛度众生。众生要觉悟了﹣﹣那么这个觉悟是谁觉悟的?不是佛给他的觉悟,是他自己觉悟了;自己觉悟了,所以佛没有度众生。

    这又有一个说法,说,「平等真法界,佛不度众生。」这个众生和佛是平等的。在佛的份上,也没有多一点点甚么;在众生的份上,也没有少了一点点甚么,甚么也没有少。在佛的地位上,甚么也没有多。那么众生所以和佛是一样的,是平等平等的。所以说「平等真法界,佛不度众生。」因为这个,所以说,「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。」「若有众生如来度者」:假设的话,你要一定说有众生是佛度的的话,「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」:这个时候,佛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,这个四相也没有空啊!佛叫一切众生都要离相,何况佛自己呢?所以佛度一切众生是众生自度,佛并没有度众生。因为甚么佛没有度众生?因为佛没有我相。

    「须菩提。如来说有我者」:如来说「有我」,「则非有我。」怎么叫有我即非有我呢? 这个「有我」,是一个假我,「即非有我」,这不是一个真我。「而凡夫之人」:而这一般凡夫之人「以为有我。」以这个假我,就当成一个真我了。以这个假的就当一个真的了。可是虽然这样讲,以假我当成真我。「须菩提。凡夫者。如来说即非凡夫。是名凡夫」:须菩提,现在所谓的凡夫,将来也是成佛的。所以「如来说即非凡夫。」那么他暂时间虽然是凡夫,将来也会成佛的,你不要拿着他当凡夫来看哪!所以佛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皆当作佛。这一切众生,将来都是要成佛的,但以妄想执着未能证得。就因为有个妄想,有个执着,所以才没有能成佛,暂时作凡夫,那么将来都会成佛的。所以佛说,「如来说凡夫者」,这个凡夫「是名凡夫。」如来说这个,「须菩提。凡夫者。如来说即非凡夫」,将来不是凡夫。「是名凡夫」:是暂时间有个凡夫的名字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皆当作佛啊,你不要看他是凡夫。佛观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的父母,未来的诸佛。佛看所有的众生都是他过去生中的父母,将来的诸佛,所以「是名凡夫」:这暂时间是凡夫而已。

    B26.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

    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。须菩提言。如是如是。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佛言。须菩提。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。转轮圣王。则是如来。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说义。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尔时世尊而说偈言。若以色见我。以音声求我。是人行邪道。不能见如来。

    「须菩提」: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。「于意云何」: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子呢?「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」:你可以,以这个三十二相就认为是如来吗?「观如来」﹣﹣前边这个是「见如来」,「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」﹣﹣这是「观。」那么「见」呢,是在形上说的,可以看见的;这「观」呢,是由心里边的作用。这个「观」是观想、观相。这个「观」,是作意观察,用你这个心意来观察;不是单单用眼睛来见,所以这叫「观如来」。说,可以,以这个三十二相,你观如来,你这样就是,认为是如来的相了吗?「须菩提言。如是如是」:须菩提因为前边,说「见如来」,他这儿「观如来」,那么他就说,「如是如是。」他说,是的,是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「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」:来观想如来的这个法身。「佛言」:佛又说了。佛说,「须菩提。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」:假设要是以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的话﹣﹣这个「者」;「者」就是以这样子来观察的话﹣﹣「转轮圣王。则是如来」呀!那么,像你这样说,那个转轮圣王他也有三十二相,他这三十二相;既然有三十二相,也就是佛吧?

    这个转轮圣王三十二相,和佛的三十二相,相差不远。佛的三十二相是非常清楚,很明显的;而这个转轮圣王,他这三十二相,和佛的三十二相比较,稍微黯淡一点。黯淡,就是没有那么明显。但是在这个有五眼六通的人,可以能分别得出来;那么一般的普通人,有的人就分别不出来。所以分别不出来,你要以三十二相来观见如来了的话,那么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啊?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了,就是佛啦?「须菩提白佛言」:须菩提听见释迦牟尼佛这样一说的话,他又对佛说了,「白佛言」。「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说义」:那么现在,我听佛这样一讲的话,佛这个意思,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;是不应该以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,来见如来了。

    「尔时世尊而说偈言」:这个释迦牟尼佛,听见须菩提这样一说,于是乎就给他说偈言了。这个偈言,就是下边的四句偈,这个所说的「若以色见我。以音声求我。是人行邪道。不能见如来。」这四句偈,前几天这个果和来问我,现在我跟你清楚一点的讲,你要记得。这个「若以色见我」:以这个三十二相来见如来,这就是「以色见」。以这个四辩,八音,佛有八种的美妙音声,来见如来的话,「是人行邪道」:这个人哪,他怎么叫邪道呢?「邪道」,就是落于有边了;落于有边就是,不是中道;不是中道,所以就不能见如来。

    这个《华严经》上说:「应化非真佛。」应身和化身,这不是真佛。那么这三十二相都是属于应化身的,并不是佛的法身;不是法身,所以,你要以三十二相这个有形有相的来见我,这就叫「以色见我。」以这个有形相的、有色相的来见我。「以音声求我」,以这个寻声,寻这个声音,找这个佛的声音,来见佛,来求佛。「是人行邪道」,这个人是着到这个相上了,是一种有为法,所以「不能见如来。」因为不合乎中道,所以就不能见如来。如来是中道,不偏于空,不落于有;不落于断见,也不落于常见。你这个邪道就是,不是落于断见就是落于常见了。断常二见:断见就是灭了,断灭相;常见就是不灭,永远不灭。但是这都是偏的,不是中道。所以这不是中道,你求如来的法身是无有是处的,是不可以的。

    那么讲到这个地方,以前这目连想找佛的音声,看看佛的音声,到甚么地方是个边际。他就用他的神通,向东方去找佛的音声。过了千万亿佛土那么远,比现在打入太空的火箭,还远成万万倍。但是跑到这么远去,听到佛说法的声音,还是犹如在目前,就像在他耳朵旁边和他讲话一样的。所以找佛声音的边际,是找不到的,不知道佛的声音出去多远。那么所以「以音声来求我。是人行邪道。」这个人,所行的不是中道,是邪道。「不能见如来」,永远都见不着如来的法身的。

    B27.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

    须菩提。汝若作是念。如来不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。莫作是念。如来不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须菩提。汝若作是念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说诸法断灭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于法不说断灭相。

    这一篇经文是恐怕一切众生,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,那么怀疑这个佛怎么又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?恐怕有人怀疑,所以佛又说这一段经文。

    「须菩提。汝若作是念」:说,假设你要是作这种的想法,「如来不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这如来,不是以这个具足诸相,具足一切福德智慧之相,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得到这无上正等正觉。「须菩提。莫作是念」:须菩提!你切记不要作这种的想法。为甚么呢?你作这种的想法就是断灭相,「如来不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你说,如来不是福足慧足,这具足诸相了而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    「须菩提。汝若作是念」:须菩提!假设你要是作这一种的想法,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说诸法断灭。」你要是这样想,这就是有一种断灭相。「断」,就是断灭了,这是执一种断灭。有的外道就执着一种常。所以,佛恐怕人落到这个断灭相上,所以又说这一段的经文。说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这样人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人,「说诸法断灭」,他不能说诸法断灭。「莫作是念」:你不要这样想,不要说是,不以具足相就会得到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    「何以故」呢?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」: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的人,「于法不说断灭相」啊!在这一切诸法里边,是讲的中道了义,不说断法,也不说这个常法。既然不执断,也不执常,这才是中道,不会落于二边,落于断常二见。你要落到断见上,这也不是佛法;落到常见上,也不是佛法;你不合乎佛法就不能成佛。所以,修佛法的人要明白中道;明白中道就不会执断见或执着有常见了。

    现在在这个西方的国家,这个佛教正在孩提的时候,就好像小孩子的时候。在这个时候,需要每一个人都共同努力,来令佛教发扬光大。我们所有欢喜学习佛法的人,都应该以佛教作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最重要的责任,不要推诿,不要认为弘扬佛法是旁人的事情。每一个人都以弘扬佛法、讲经说法作为自己应尽的一种责任,应行的一种天职。昼夜六时,要自己想一想,我是一个佛教徒,我皈依三宝了,我对于佛教有甚么贡献?有甚么帮助?如果要有,应该更多一点;要没有就应该努力。所以现在本堂所讲的经典,需要有人把它再复讲一次。

    今天这果前很奋勇的,很有勇气的,他负责复讲这个《法华经》。那么还有《地藏经》和《金刚经》,再找两位出来把它复讲一次,给大家听一听。那么这个《地藏经》在我想象中﹣﹣我不知道他同意不同意﹣﹣在我的想象中和这果宁的想象中,大约果前也很同意的,就想推举,这个果遵出来复讲《地藏经》。那么他尊我不尊我,我就不知道了!不过讲是这样讲。那么还有《金刚经》,这个《金刚经》,看看哪一位不懒惰的人才可以讲;懒惰的人不能讲《金刚经》!《金刚经》,要好像金刚那么坚固。那个勇气更要十倍、百倍,好像金刚那么样子 strong (坚固),能摧毁一切旁门外道。所以,看看谁发心再出来讲《金刚经》。在这个星期四、星期五、星期六这三天轮着讲。那么一方面有人再把它复讲一次,用英文讲一次,那么免得一般人,时间久就把它忘了。

    这么样,我们天天都是讲经说法。这就是,你一定会得到那个四辩八音。你要不愿意讲呢?那四辩一辩也不辩了。因为你总也不愿意讲,这个舌头都硬了!想说话也说不伶俐了。你看那个人说话说得很清楚。我告诉你们,我以前不愿意说话来着,一天到晚都不讲一句话。想不到现在,给你们讲经!为甚么我会讲经呢?就因为我自己欢喜说法。所以一个不会说话的人,变成说话像那个流水似的,总也不停止。所以,你们学师父,皈依师父,要学师父这种精神。师父是一个不会说话,但是也不是个哑巴,你不要误会,可是现在很愿意说话。你们都应该学师父这种的愿意说话。你们把佛教的责任自己负担起来,不要推诿。

    这个佛教不好,佛教没有发扬光大,就是我没有尽上我的心;一定要尽我的心,来把这个佛教发扬光大。这才是圆满自己应尽的责任、应行的天职。天职,就是天给你的一种职业。那个职就职业,就职务,就是天给你的一种责任。我们这个也可以说是天给你的责任,也可以说是,佛,菩萨希望你做这件事情。那佛菩萨希望你做,怎么证明呢?因为,现在我欢喜你们做这件事;我欢喜你们做,大约佛菩萨也都同意我这个看法。所以你不要躲懒偷安,不要自己以为懒惰,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一件事。你对佛教没有贡献,那你懒惰,懒惰,为甚么西方人很少人懂佛教?就因为人人都懒惰的关系,人人也不来研究佛法。我们现在天天研究佛法,天天要讲佛法。还有,现在男居士有几个研究佛法的,女居士就一个。 应该女 居士也抱奋勇,不甘落后,应该多出来几个人来研究佛法。但是,也不容易找这一个人。不知道哪一个人有这种勇猛的心。

    B28.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

    须菩提。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。持用布施。若复有人。知一切法无我。得成于忍。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菩萨不受福德。须菩提。菩萨所作福德。不应贪着。是故说不受福德。

    释迦牟尼佛讲这个般若妙法的时候,叫一声须菩提,说,「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。持用布施。」「若」,就是假设;假设有这么一位菩萨,「以满恒河沙等世界。」「恒河沙」,就言其多,这么多的世界。这么多世界上,有甚么呢?「七宝」。七宝就是人所最爱惜的东西,所最爱的东西。那么这么多的七宝做甚么呢?用它来作布施。「若复有人」:那么这么多七宝作布施,这个功德是很大很大的。「若复有人」:假设再另外有这么一个人,「知一切法」:他知道一切法。这「一切法」,所有的佛法就都包括在内了。那么简单地说,就是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度、六根、六尘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这等等的法。

    这等等的法,「无我」:这个知道一切法无我,这把我执空了。我执空了,那么知一切法,那么法无我,人也无我,这也没有我执,也没有法执了,空执也没有了。在这个时候,「得成于忍」:成甚么忍呢?就成这个无生法忍。这无生法忍,这也是修行得道的一种境界、一种程度。证得无生法忍,他不见三界之中,有少法生和少法灭。这个得知于心,而不能宣之于口,心里得到这种境界,口里说不出来。说不出来是个甚么意思?忍可于心,在这个心里忍着,这叫无生法忍,这种法的境界。不见有少法生,不见有少法灭,那么岂不是没有法吗?不错,本来是没有法!可是,没有法还具足一切法,但是说不出来,所以这叫无生法忍。得到这个无生法忍,「得成于忍。」在这个《金刚经》,全部《金刚经》,这个「知一切法无我。得成于忍」,这十个字,是很重要的。

    「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」:因为他知一切法无我,得成于忍,所以这个菩萨,比前边那个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来作布施,比那个菩萨功德还大,「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」「何以故」呢?甚么缘故,这个菩萨仅仅就知道一切法,得成于忍,他的功德比那个那么有钱的菩萨,来布施的功德大呢?甚么缘故啊?「须菩提。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云何菩萨不受福德。」因为佛说,须菩提!因为这个诸菩萨,他不执着有这个受福德和没有福德,不执着的。「须菩提白佛言」:须菩提对佛说了。「世尊。云何菩萨不受福德」:说,怎么样子叫着「菩萨不受福德」呢?这个道理我不明白啊?请佛慈悲来解释给我听。佛一叫,说,「须菩提。菩萨所作福德」:菩萨所作的福德,就是要无形无相的,要不执着,所以「不应贪着」:不应贪着啊,说这个是我所作的福德,那个是我所作的福德:不应该有所执着。「是故说不受福德」:所以,菩萨不应有所执着,那么他又有一个甚么受和不受呢?根本就没有受和不受的。所以说,「菩萨不受福德」。

    B29.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

    须菩提。若有人言。如来若来若去。若坐若卧。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。何以故。如来者。无所从来。亦无所去。故名如来。

    释迦牟尼佛讲完了前边那一段经文之后,又恐怕一般人有所怀疑,这个如来有来有去,又着到相上了,所以又说这一段经文。说,「须菩提。若有人言」:假设要有人这样说,「如来若来若去」:如来,又好像来似的又好像去了。那么这个「若来」也是不一定来。可是「若来」,恍恍惚惚的,似是而非,你说它这样子又不这样子,「若来」。他,「若去」,又好像去了又没有去,这不清楚。因为他说,「若来若去」。「若坐若卧」:好像坐着又好像卧着。「是人不解我所说义」:他说,这个人哪,不明白佛所说法的道理,的义理。「何以故」呢?甚么缘故呢?说,「如来者。无所从来。亦无所去。故名如来」:说这个如来,也没有一个地方来,也没有一个地方去,所以就叫如来。那么这是甚么意思呢?因为这个法身哪,那么佛的法身,是无在无不在的,遍满一切处;既然是遍满一切处,所以你说他来,又从那里来呀?遍满一切处,你说他去,又到甚么地方去呢?所以说无在无不在。

    你要是懂佛法了,这个山河大地都是如来的法身的地方;你要不懂佛法呢?你就见着如来也不认识如来。你要明白佛法了,你就没有见着佛法;没有见着佛,你也认识如来了。你要认识如来,那么就容易依法修行了;你不认识如来,连佛是怎样一个情形你都不知道呢!你怎么又可以学佛呢?如果你不认识,你就去学去,那就叫盲从。怎么叫盲从呢?就是,你本来也没有眼睛,自己也没有眼睛,又跟着一个没有眼睛的人跑路。这个没有眼睛的人,跟着一个没有眼睛的人跑。他以为,哦!领着我这个人是一个有眼睛的,所以不会发生危险。结果前边那个没有眼睛的人哪,他自己虽然知道是没有眼睛,因为有人要跟着他跑,所以他也就冒充一个有眼睛的人。两个人一跑,跑来跑去的就掉到海里去。两个一起掉到海里了,谁也上不来了,就一起淹死。所以这个盲从,是不对的。一定要先明白佛法,先明白修行的方法,才可以学的。

    为甚么这个人跑到外道里去?越堕落越深,就等于这一个盲目的人领着一个盲目的人跑路似的,一起跑到大海里去,两个人同归于尽。因为世间的事情就这么奇怪,你越不明白,越会跑远路。你要明白,就很容易到那个你的目的地了;你要不明白这个路,你走了很久很久也到不了。也是这个道理,你明白佛法了,就会依着法修行成佛。你跟着外道的法门去跑,越跑就越远;越远就越回不来了,不能返本还原了。所以就有很大的危险发生了。

    那么这个如来是,无来无去,所以叫如来。又者,这个「如」者,是不动意,不动的意思。「来」者,是一个动意。不动就是个静;动就是个动:这是动静一如。动不碍静;静不碍动。也就是,像我们这个人修道的时候,你静坐的时候是参禅,你动的时候也可以参禅。你一天到晚,所有的所行所做、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修行的。不是单单打坐的时候,我用功了;不打坐的时候,那就不是用功。你时时刻刻都收摄身心;收摄身心,回光反照。收摄身心,就是自己时时刻刻要用功修行,不散漫。所以修道啊,要这样子去修行。

    讲到这一段文上,有人就这样问了,说是如来不来不去,我看见如来也来也去嘛!怎么又说不来不去呢?我虽然没有亲身看见,但是在《金刚经》,一开始就说:「尔时世尊。着衣持钵。入舍卫大城。乞食于其城中。」这不是去了吗?那么「次第乞已。还至本处。」这不又是来了吗?为甚么说不来不去呢?你这个执着心多大!这不是佛的去来,是你心有去来,有去有来。

    再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这件事。你看那个「水清月现」;水清的地方,水里头有个月亮。「云遮月隐」,云彩,在空中把那个月遮上了,月就没有了,月隐了。那么究竟这个「水清月现」那个月有没有来呀?「云遮月隐」那个月有没有去啊?这是一个比喻。还有,这个云彩在空中走,有的人就说这个月亮走。那个月亮本来没有走,那是云彩走,他则看是月走。船在这个江里边来走,行这个船;你这个人看,不是这个船在江里走,看着是那两岸那个岸走。那么那个岸是不是走了呢?岸没有走,是那个船走。所谓去来,这也是佛的化身有去有来;佛的法身是无去无来的。那么现在讲的是佛的法身的境界,你不要认为佛的法身就是化身。

    所以弥勒菩萨有这么几句偈颂,是这样说的,说是,「去来化身佛」,这是化身的佛。「如来常不动」,如来是常不动的。所以,「去来化身佛」,这是化身佛。「如来常不动」。「于是法界处」,「非一亦非异」,在这个法界,也不是一个,也不是多,「非一亦非异」。这是弥勒菩萨,他说如来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那我们现在,你要知道不是佛有来有去,不是如来有来有去,是我们人,在这个见分上﹣﹣这个八识里边有这个见分﹣﹣在那个见分上,分别出来这一些个来去。为甚么《金刚经》教你不要想这个佛若坐若卧,若来若去呢?就是教你把这个分别心,没有,不要生出一种分别心。你没有分别心,你的智慧就会现前了,你般若就现出来了。为甚么你的般若就那么小呢?你的智慧就那么少呢?就因为你分别心太多了。所以就把那个智慧就,都没有地方放那个智慧了。你因为分别心太多,整个你八识田里头,放满了这种肮脏东西。这个就好像你那八识田,本来是最洁净的地方,哎!你放了一些个垃圾。甚么是垃圾?就是那个分别心,就是垃圾。你把分别心收拾干净了,你那个智慧就现出来了。

    B30.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

    须菩提。若善男子善女人。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。于意云何。是微尘众。宁为多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何以故。若是微尘众实有者。佛则不说是微尘众。所以者何。佛说微尘众。即非微尘众。是名微尘众。世尊。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。即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。何以故。若世界实有者。则是一合相。如来说一合相。即非一合相。是名一合相。须菩提。一合相者。则是不可说。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。

    「须菩提。若善男子」:假设要有善男子善女人,「以三千大千世界」,把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都碎为微尘。「于意云何」:在你的意思里边,「是微尘众。宁为多不」:这个微尘众多不多呢?「须菩提言。甚多。」以这个三千大千世界,这个世界是怎么变成的世界?你看这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?简直地,我们看也看不见边,找也找不到边。这三千大千世界,坐着火箭都要走很久的时间,才可以找着少少的地方,还找不完这三千大千世界。那么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甚么造成的呢?怎么变成的世界?这个世界虽然这么大,却从一粒微尘造成的,从最小的那个地方造成这么大。因为,虽然一粒微尘是最少,最小,可是它多了就变成一个大千世界。所以我们作功德啊,都是从小的地方作,作多了就变成万德庄严了。你不要以为这个善事小,你就不做;不要以为恶事小,你就可以做。你善事小,做多了就变成大的善了;你恶事虽然小,你要做多了就变成大恶了。好像这个世界,一粒微尘、一粒微尘堆着,堆成一个世界。

    在以前,秦的时候,也就是姚秦的时代,有个禅师叫跋陀。这个跋陀禅师,就问道生法师,问他甚么呢?问他甚么叫色?甚么叫空?说,「色不异空。空不异色。色即是空。空即是色。」究竟甚么叫色?甚么叫空啊?问道生法师。道生法师,就说了,说是「众微聚曰色。」众,就是众微尘,聚集到一起了,这就是有色了,这就是个色。「众微无自性」,这就是空。说这一切微尘哪,它没有自性,没有自己的一个体性,所以这就是空。

    这个跋陀禅师又问他了,说:那在众微没聚这个时候叫个甚么?在众微尘没有聚这个时候,叫个甚么名字?道生没有话讲了。道生,不知道是个甚么了,说不出来了!那个跋陀禅师,也对他说了,说,哦!你祗知道这果上的空色。果上的空色,你所说的空和色,这都是果上的。你不知因中的空色。道生法师这回不得不低头了。虽然他可以讲得顽石点头,这么厉害,这么有本事,讲得顽石都点头了。现在对着人,他可没话讲了!就不得不请教了,说,那请问上座啊!在这个众微没聚的时候,这叫个甚么呢?他请问了;请问了,跋陀禅师就说了,说:「一微空故。众微空。」说,一粒微尘空了,所有一切的微尘都空了。因为甚么?一切微尘也就都是从一个微尘造成的,所以「一微空故。众微空。」那众微尘就空了。「众微空故。一微空。」那个众微都空了,所以一粒微尘也都没有了,都空了。「一微空中无众微」,说这个一粒微尘里头啊,也没有众微尘了。「众微空中无一微」,众微空中啊,也没有一微了。所以也没有空,也没有色了。

    这样一讲,这个道生法师,自己一想,是比自己讲那个道理又深一层了。所以就给这个跋陀禅师叩头顶礼。他这回也点头了,这个跋陀禅师把道生法师也给讲得点头了。所以,这一微堆(注:此字音为ㄗㄨㄟ , cui1 )为三千大千世界。

    「于意云何」: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啊?「是微尘众。宁为多不」:你说这个微尘多不多呢?「须菩提言。甚多」:须菩提说,很多的,世尊。「何以故」:甚么缘故甚多呢?「若是微尘众实有者」:这个微尘都没有体性,本来是没有的;假设它要实有的话,「佛则不说是微尘众」:佛就不叫它微尘了。因为它没有体性,所以叫它叫微尘。「所以者何」呢?所以然的缘故是甚么样子呢?「佛说微尘众」,佛说这个微尘众,不过是按着一般众生所见到的,是微尘众。「即非微尘众」:在这个微尘里边,本来是空的,本来是有妙有的,所以,这「即非微尘众。」「是名微尘众」:这不过勉强给它起个名字,叫微尘众而已。「世尊。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。即非世界」:那么按照这个道理来讲,世尊,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本来是没有的,没有三千大千世界。「是名世界」:这祗是一个假名而已。

    「何以故」呢?「若世界实有者」:假设这个世界要是真有的话,「即是一合相」:这个「一合相」就是个真性;真性就叫一合相。要是真有的话,它也就成真性了。「如来说一合相」:如来说,连这个一合相,就真性啊,「即非一合相」:这也没有一个本体。这个真性,本来它是真的,但是也没有一个实体。「是名一合相」:也就是,勉强安一个假名,叫一合相而已。所以,般若无说,它因为没有一个体,所以也没有可说的。「一合相。则是不可说」:那么「须菩提」,释迦牟尼佛,听见须菩提这样解释,又叫了一声须菩提,说,须菩提!甚么叫一合相啊?我告诉你,「一合相者。则是不可说。」说不出来,没有法子可以说出来呀!甚么叫一合相。那没有法子说出来甚么叫一合相,这不过就是个假名而已。「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」啊,可是一般的凡夫的人哪,就都执着这个是有的,那个是空的,这个是实的,那个是虚的,贪着这个事情。他为甚么贪着?就因为,他执着他八识田这个见分。他所看见这个见分和相分,他认为这个就是真的了,其实这完全都是虚妄的!

    这个《金刚经》,就要讲完了,大约下个礼拜可以讲完。那讲完呢,这还有《心经》。这《心经》,你们如果欢喜听,可以就着这个机会讲一讲。《心经》,是在《般若》里边的,六百卷《般若》里边的一个心,所以,那么这部《心经》是很重要的。你常常诵这个《心经》,可以令你开大智慧。唐玄奘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,就全仗这一部《心经》。这个《心经》,降伏天魔,制诸外道,那妙不可言!唐玄奘到印度去,那时候因为是走路;那也是古来的时候,人也没这么多,所以妖魔鬼怪很多很多的。到那个山里边,那个妖精啊,怪物很多的。可是唐玄奘一念这个《心经》,把那个甚么妖魔鬼怪,就都没有办法了。因为这个,他有了智慧了,就不被这愚痴的境界所转。这妖魔鬼怪呢,都是一些个愚痴的行动。牠们所行所做都是背道而驰,和这个智慧正相反。所以你要有了智慧,就可以降伏一切的天魔外道;你要没有智慧呢,就被天魔外道所转。

    所以你们如果欢喜听《心经》的话﹣﹣因为多数讲《金刚经》就讲一讲《心经》的﹣﹣要欢喜听的话就继续讲一讲。讲完了《心经》,我相信那个《大悲陀罗尼经》也会有了,也会就现出来了。怎么样有的呢?这是很妙的。就因为这都是佛法的表现,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。我们现在讲完了《金刚经》和《心经》,这个《大悲陀罗尼经》就会来了。所以,你们如果要没有兴趣听这个《心经》呢,下个礼拜《金刚经》就可以讲完了;讲完的时候,在《大悲陀罗尼经》没来以前,就讲《法华经》。你们欢喜听《心经》呢,就讲一讲《心经》。不过《心经》,你看那么短哪,这么样短的一个经,讲也要讲,大约要讲八、九个礼拜才可以讲完。它是很不容易,很不好讲的。

    在本堂,去年成立这个暑假楞严讲修班,由西雅图华盛顿 University 、华盛顿大学一班的学者,发起创办这个暑假楞严经讲修班。那么在去年,这个成绩都很不错,有一些个学者对佛法都有深刻的认识。所以,这是在西方佛法发扬光大的一个基本的法会。可以说在西方的国家里边,这是,第一次有这种法会。那在昨天晚间,又有这个加省大学远 东文化的 教授,这个兰卡斯特,来为我们大家来讲西方佛教的这种状态。我们各位,相信都很欢喜。不过我也很欢喜,但是因为我不懂英文的讲演,所以祗有一个欢喜,究竟这个教授讲的甚么呢?道理,我还知道一少份,不知道全份。你们每一个人所知道的是全份。我相信,你们各人也都很欢喜的。在今年哪,这个暑假的时候,又由各方面的学者,和本堂这个护法居士白文天。他中文的名字叫白文天,法名叫果彰,英文的名字叫詹.白卡克( Jon Babcock ),那么和本堂这果宁法师、果前法师、果现法师,这三位法师和其它好几位学者都发起,成立今年的暑假讲修班。这个暑假讲修班,和去年还大致相同,都是从早晨六点钟开始到晚间九点钟,中间也没有甚么休息的时间,都是研究佛法和坐禅。去年,九十六天;今年,分开两次,每一次是六个礼拜。那么两次是十二个礼拜,分开两次。因为这个消息已经发表了,所以今天,对大家再发表一下。

    「须菩提。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。持用布施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发菩提心者,持于此经。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读诵。为人演说。其福胜彼。云何为人演说。不取于相。如如不动。何以故。一切有为法。如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。应作如是观。」哎!前边这一分也还没有讲。

    B31. 知见不生分第卅一

    须菩提。若人言。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是人解我所说义不。不也。世尊。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何以故。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须菩提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。于一切法。应如是知。如是见。如是信解。不生法相。须菩提。所言法相者。如来说即非法相。是名法相。

    「须菩提」:释迦牟尼佛叫须菩提,说,「若人言」:假设要有人这样说,怎么样说呢?说,「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」:那么要有人说,佛说的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「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」:在你的意思怎么样啊?「是人解我所说义不」:说,这个人明白我所说这个道理吗?「不也。世尊」:须菩提说,这个人不明白佛所说的这个道理。甚么道理他不明白呢?因为,这个人他没有得到人空、法空、空也空,这种道理,他没明白。

    这个般若,是讲的空理。前边说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。那么现在又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这个「见」和这个「相」有甚么分别呢?这个「相」,是以眼见,眼睛见着相,而执着这个相,这个相。「见」呢,这个「见」是以心取谓之见。前边是以眼,这个是以心。这个心要是着到这个见上,这是一种微细的执着;那个相呢,是一种粗的执着。粗的执着啊,就是属于一种皮毛的执着;细的执着呢,是在你这个意识里边的分别执着。所以,皮毛外边的这个相的执着容易去,容易空;而这个细的执着,属于意识的这种执着,很难把它空了。那么很难得把它空了,所以佛又再把它提出来讲,令人不但降心离相,而且也要降心离见。把这个见离了,才能证到人空和法空,和空空的这种的境界上。所以,这一段文要离这个见。

    那么须菩提又说,说这个人不明白佛所说的法,「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。」「何以故」呢?甚么原因他不明白呢?「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」:说是啊,佛所说这个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这是一个在俗谛上来讲,是这样讲;要是在这个真谛上来讲,「即非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」;在这个中道来讲,这祗不过是个假名而已。有这个人见、我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其实都是虚妄的;本来没有相,也没有见,不过,佛说般若的妙法,给它假立起来这么一个名字而已。

    「须菩提」: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,说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样的人,「于一切法」:在这个一切法,「应如是知」:不单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,是这样子,就是一切法也应该,「如是知」,「如是见。」像这样子来见解。「如是信解」:也应该像这样子信解。「不生法相。」「不生法相」,就是不生这个法的执着相,不要有所执着。佛说一切法,为众生一切心;若无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呢?所以不应该执着这个法相。「须菩提。所言法相者」:所说这个法相啊,「如来说即非法相」:如来说本来没有法相的,法离一切相。「是名法相」:就给它仅仅起这么一个假名而已,叫一个法相。

    《金刚经》在今天已经快结经了。那么恰巧呢,香港这一位 曾果成 居士也来随喜这个结经的法会。这个《金刚经》在前边所讲的这个空理,这个般若真空的妙理,总起来,有五种的平等。现在把它来讲一讲。

    这五种的平等,第一、生佛平等。生就是众生;佛就是十方诸佛:平等。第二呢,是空有平等。第三呢,是诸法平等。第四是一多平等。第五,就是诸见平等。这一部《金刚经》上,所讲的这般若妙理,就是平等法门。这个平等法门,我们一般人都不明白,所以,就头上安头,在头上又安一个头;相上取相,本来已经有了相了,还在这个相上又加多一个相。所以呀,就变成平等法而不平等了。第一、生佛平等。

    我以前在十六岁那时候,我说过,我写了一幅对联。这幅对联呢,为甚么写的这个对联呢?就因为看《六祖坛经》。那时候看《六祖坛经》,越看越欢喜看;越欢喜看呢,就越看。越看呢,才十六岁那个时候啊,就有一班的﹣﹣我那时候还没出家呢,做居士﹣﹣啊!因为我十五岁才念书,我现在告诉你们,我以前的事情,十五岁才念书,十六岁呢,就讲经。我认了几个字就讲几个字的经。讲甚么经?就讲《六祖坛经》,讲《金刚经》。给甚么人讲呢?哈!很奇怪的,给一些个和尚讲。我一个在家居士就给和尚讲经。为甚么呢?这些和尚,虽然是和尚,但是不认字。所以,他不认字就想要学佛法,也没有地方学去。我这个一个十六岁的,也不是大人也不是小孩子了。那么因为认几个字就给他们讲经。讲《金刚经》,讲《六祖坛经》,还有讲《弥陀经》。天天﹣﹣因为我住在庙上﹣﹣就给他们讲经。讲到这个《六祖坛经》呢,那是「法有顿渐,迷悟有迟疾」那个地方,我就想了,我就想啊,我说,怎么还有顿有渐?甚么叫顿,甚么叫渐呢?顿渐是不是一样的呢?是两样的呢?

    然后我就写了一副对子。这对子怎么说的呢?我说,「顿渐虽殊」:顿渐,虽然是不一样。顿是立刻成佛;渐是慢慢成佛:这顿渐是两样的。「成功则一」:等到成功的时候,顿而非顿;渐而非渐:顿渐都没有了。你一成功了,也没有顿,也没有渐了;渐也不渐,顿也不顿了,这「成功则一」。「何分南北」,又何必分南、分北呢?南方就是六祖惠能大师,北方就是神秀大师。那么当时南方六祖的门人,六祖的徒弟就说,我们这儿才是真的呢!我们这儿才是地道的产品呢!地道,就是最正确了,是真的了。南方六祖大师是讲顿法,北方神秀大师,他讲的是渐法。这么北方神秀大师的弟子,就说我们师父跟着五祖多少十年,五祖所有的心法都是传给我们师父了。

    两方面的徒弟就争,你说你是真的,他就说他是真的。我现在告诉你们这个法,你们无论遇着任何人,不要帮你们师父来争。不要说,哦!我师父是中国来的,这是真正的佛法。你就可以讲,你师父所讲的都是虚妄不实的法,没有法可讲;也没有真,也没有假;也没有是,也没有非,不和人讲是讲非的。要讲这个;不要像当时六祖和神秀大师那徒弟互相争。你就批评我的师父不对,我就批评你的师父不对,这所以就分出有个顿渐。因为我看见这个《六祖坛经》,我就觉得顿渐这个说法很不平等的。怎么又跑出来一个顿一个渐?所以我说:「顿渐虽殊,成功则一」:成功的时候,也没有顿,也没有渐了。

    再者说,那个顿;顿从甚么地方来的?顿,他现在虽然顿然开悟了,他是以前修过,以前生生世世都在佛法里头熏修时间太久了,所以到这时候,他结果了,所以你说他是顿。那个渐,他是渐渐地现在修呢,修成的时候,等他成功那一天也就是顿了嘛!所以我才说,也没有顿,也没有渐。「何分南北」:你何必又分南分北,又有地方的这种区别呢?你说南,哪是南?你说这个地方是南,你到这个南边,这个地方又变成北了。《楞严经》上说,你甚么叫中?你这个中,东看则西,南观成北。哪个是个中?这南北也是,你说是这个是北,你到这个北边,这个北又变成南了。所以也没有南北,「何分南北。」你何必分别这么多,有这么多的分别心呢?这是第一。

    第二、我说:「圣凡暂异」,「圣」就是佛,这叫圣人。「凡」就是众生,这叫凡。「暂异」,这是暂时间两样的。「根性却同」,他的根本那个性都是佛性。佛也是佛性成的,众生也是佛性成的。「莫论东西」,你不要论,说西方阿弥陀佛是佛,东方这一切众生是众生,不要这么多分别心。所以,那《永嘉证道歌》上说:「亦无人。亦无佛。六合乾坤如电扫。」你要明白法了,甚么都没有了;你有所执着,那你还没明白佛法呢!明白佛法,哈!没有可执着的事情。所以就「莫论东西」,不要讲这些个问题了。

    怎么跑出来这么多问题?这一些个问题从甚么地方来的?这都是和那个演若达多是一样的。怖头狂走啊!本来他头没有丢,他说他头丢了。我们这一些个人找佛法,你到甚么地方找去?你转身就是佛法,祗要你转过来身;转过身,所谓转过身就是觉悟。你觉悟了就是佛法;你不觉悟,那就是没明白佛法。没觉悟也是佛法,不过你没有明白而已。不能说没有觉悟就不是佛法。觉悟和不觉悟都是佛法。

    方才说「生佛平等」。这个众生,怎么做的众生?众生是从佛示现出来做众生,怎么样又成了佛?是这个众生返本还原就成佛了。这叫圣凡不二。这第一的生佛平等就圣凡不二。你暂时间在众生的这种分别心上说,哦!这是众生,那个是佛。你要没有分别心了,就生佛平等了。

    空有平等,甚么是空?《六祖坛经》上说:「问空以有对。」甚么是空?有就是空。甚么是有?空就是有。说,这才胡涂呢?讲的空,怎么又变成有了;有又变成空了。这才是胡涂!也不知道是你胡涂?是我胡涂?是他胡涂?你要是不胡涂,你就会觉得空有平等了;就因为你胡涂,所以你觉得这空有,就是空有。空本来就是有;有本来也就是空。你能看,体验得到空有不二,空有平等,也不执断了,也不执常了。你执断就是落于空了;执有就是落于常了。所以空有不二,空有平等,这才是中道啊!这就是中道。真空不碍妙有,妙有也不碍真空;真空也就是妙有,妙有也就是真空。你想知道这个空,怎么是个空?那空是由有而显空。怎么叫个有?那个有是由空而显有。没有空,也没有有;没有有,怎么会有个空?所以,这空有是不二的;空有不二就是空有平等:这是空有平等。

    诸法平等,因为诸法平等,所以《金刚经》说:「是法平等。无有高下。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这诸法平等。所以如来他无去无来,也没有去,也没有来;「无所从来。亦无所从去」,这诸法平等。

    一多平等,一也就是多,多也就是一。这一粒微尘就是三千大千世界;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粒微尘,没有甚么分别的。这是在众生啊,愚痴的众生,哦!这是多,那是少。哪个是多?哪个是少?多是从少这儿来的;少是从多这儿来的:这叫一多平等。一多平等呢,就是,所以微尘世界啊,世界也就是微尘;微尘就是世界;世界就是微尘。这一多平等。

    还有诸见平等,甚么叫我见、人见、众生见、寿者见?没有的。这个诸见平等了。你把这个对症下药,你对这个病啊,来用这个药来治这个病;病没有了,怎么会又用这个药做甚么呢?所以,这药也不要了;病没有了,药也不要了,不需要再吃药了。因为你有病,所以要吃药;你那病没有了,你还吃药干甚么?吃药?吃药反而又多了病了。药是治病的,你没有病了,你吃药;药吃多了一样又会生病了。所以这叫诸见平等。

    这五种的意思,这是《金刚经》的全部经文的意思。在这个《金刚经》还要有一个信字。这个信,这个般若是个空理,你要信;你要不相信这种空理,讲多少也没有用的。你要信,佛法好像大海水似的,唯信可入。你有一个信心,就可以到这大海里边,到这佛法的海里边。

    B32.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

    须菩提。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。持用布施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发菩提心者,持于此经。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读诵。为人演说。其福胜彼。云何为人演说。不取于相。如如不动。何以故。一切有为法。如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。应作如是观。佛说是经已。长老须菩提。及诸比丘。比丘尼。优婆塞。优婆夷。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。闻佛所说。皆大欢喜。信受奉行。

    释迦牟尼佛,又叫一声须菩提,说是,假设有这么样一个人,以满,没有数量那么多的阿僧祇世界七宝,那个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、砗渠、赤珠、玛瑙,这七宝,「持用布施」:拿着它来作布施。不是舍一种,七宝都舍了,都作布施。

    现在你们各位居士,问问你自己,说是,哦!有人能把三千大千世界,无量阿僧祇世界这么多的七宝,都用来作布施,我现在把我所有的财产,拿出来作布施,我舍得舍不得?哦!舍不得。那舍不得?哈!你的功德就没有这个人这么大了。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发菩提心者」:我来告诉你,你舍不得是最好了!留着你的这个财产,你怎么样呢?你来学佛法,用法来布施。假设有善男子善女人,「发菩提心者」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样的人,「持于此经。」你祗可以在这个学佛法,念《金刚经》。「持于此经」,也就是持诵这《金刚经》。「乃至四句偈等」:乃至最少,不要全部《金刚经》你都会讲,你就单单会讲四句偈等。「受持读诵」:你受之于心,持之以于身。你又可以对着本子来读,离开本子来诵。「为人演说」:你再给人讲。「其福胜彼」:你这个福德,就比前边那个以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作布施,比他那个福德都大。你看容易不容易?所以我说,你的财产不必要舍,也就功德非常大了。比前边那个有七宝,作布施那功德都大 。

    「云何为人演说」:这个「为人演说」是甚么呢?就是文字般若,这属于文字般若。「不取于相」:你为人演说可不要着相,不要执着。你也不要说,哦!我现在给你们讲这个四句偈呀,我的功德可大了。不错!你的功德大,但是你不要存着一个大的想;你要有这一个大的想法又着相了,又取相了;要不取相,你能有若无,实若虚。就像那个颜渊似的,有若无,实若虚,有像没有似的。本来自己有道德,像没有道德似的。实若虚,自己有学问,很实在的,还像没有似的。就是一切时一切处,都要无我相,要没有我。「不取于相」,这就是观照般若,这属于观照般若。「为人演说」是文字般若;「不取于相」就是观照般若;「如如不动」就是实相般若。前边一开始讲这个般若,后边结束这个经典,还是讲这个般若,这三般若。这个「如如不动」:「如如不动」,就是实相般若,真实的智慧。能以如如理,照如如的智;以如如的智,照如如的理。契如如的理,合这个如如的理,这都是无法不如,这实相般若。

    「何以故」呢?甚么缘故啊,要这样子?又要文字般若,又要观照般若,又要实相般若。何以故呢?我现在告诉你,释迦牟尼佛说的。这四句偈,我们听过《金刚经》的人,都应该常常念的。「一切有为法」:甚么叫「有为法」?「有为法」,甚么都是有为法;你说甚么不是有为法?你吃饭是有为法,穿衣服是有为法,你行住坐卧,这都是有为法。这是往外边讲。你做你的生意是有为法,你一切一切的行动是有为法,这都是有为法;这个有为法,这是外边的。我们所讲的这个「有为法」呢,五蕴--色受想行识,这是有为法;四大--地水火风,这有为法;六根、六尘,这有为法。十二入,又叫十二处,这是有为法。十八界,这都是有为法。这「一切有为法」,就包括这所有的一切法;一切有为法都包括在内。一切有为法像甚么似的呢?这说得明明白白,「如梦幻泡影」,像这四种;又,「如露亦如电」,这六种。「应作如是观」:这一切有为法,都应该有这六种的想法。

    你们各位,现在告诉我,甚么叫梦?我对这个梦,是不太清楚的。你们做过梦的人,和没有做过梦的人告诉我,甚么叫梦? Everybody understands what is dreaming? Talk to me. 甚么叫 dreaming (梦) ? What is called dreaming?

    弟子: …… 。

    上人:嗯?甚么叫梦?有没有人讲啊?

    弟子: Maya, mother of Buddha.

    上人: Quickly talk to me. 他说甚么?

    弟子: …… 就是像那个佛的母亲, Maya (音)那种化来化去的。

    上人:玛雅?嘿,玛雅就是果进,啊! … 。

    弟子: Dream was you see things that when you were awaken, you realize were not there. You know you didn't actually.

    翻译者:做梦就是所见的东西啊,是醒了以后才知道那个所见的是不存在的。

    我们没有一个人知道怎么叫梦。我们要知道甚么叫梦啊,就不梦了!这个梦,我们人生就是梦;不要说做梦的时候是梦,有的人哪,昨天晚间,那个 Lancaster 说是啊,前生是怎么回事,他想不起来了。我们在梦里边,做梦的时候,醒的事情我们想起来想不起来呀?也一样想不起来。我们在梦中,在醒着的时候所行所作都想不起来了,我们前生的事情,所以就想不起来了。为甚么呢?我们前生那个事情啊,又走到今生这个梦里边来了。所以走到今生这个梦里边,把前生那个梦的事,所做的梦,怎么会想起来呢?!

    「梦」,我再给你讲一讲这个梦。有一个人做个梦。做个梦啊,也发了财了,也当了官了,哦!甚至于将要做国王了。这时候来一个人,告诉他,说是,你呀,先生!你现在是正在做梦呢!这一个做梦发财、当官,将要做总统、国王这个人不相信!我现在都是实实在在的,又发财又当官,又要做总统,又要做国王,你怎么说我做梦呢?这岂有此理!等他这个梦醒了,没有人告诉他,他自己也知道了,哦!原来我这个发财、当官、做总统、做国王,这是在梦中做的。那么他知道了;知道这个,没有人告诉,他也知道了。

    就好像,我们人生好像做梦似的。我现在对你讲,说,这是做梦呢!嘿!实实在在就在这儿摆着的事情,你怎么说是做梦呢?这真是骗人呢!等到修行成了,这个梦醒了,不需要有人告诉他,他也知道,哦!原来我以前所行所做,所有的经过;我又做过某某地方的长官,又做过某某的国王,又做过总统,又做过这个外交部长啊,国务卿之类的。哦!原来这都是做梦哪!这个,但是他还想这个梦的回忆。说,这个梦真是一个甜蜜的梦!可是,再想到这个梦里边又不容易了。我们等到开悟了,知道我们所行所做都是梦了。为甚么现在我告诉你是梦,你还不相信?就因为你这个梦还没觉悟呢!你要觉悟这是梦了,那时候,你就说,对的,这是梦!那么这是个梦。

    「幻」,甚么叫幻?幻是虚幻,就像那幻术师似的。他念一个咒,水里就生出一棵莲花。本来这水里没有鱼,他念一个咒就有了鱼了。本来这是一盆火,他在这个火里头栽一朵莲花,生出来了。他有这种神通妙用。其实,这都叫幻术,幻妄不实的。你看着,是好像有,那么你往真了研究,没有了。这就是,在这个小孩子,那个愚痴的人一看,哦!这有一条鱼--他不知道这个鱼是假的。这火里有一棵莲花--他不知道这个莲花,也是虚妄的,是一种幻术变成的。那个大人,一看,哦!这是耍戏法呢。耍戏法就是耍魔术的,魔术啊,原来这不是真的。所以大人才能知道,小孩子就不知道。

    佛法,你这个明白的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的,这个世界也是虚幻的,也是这个因缘和合而成的;那么不明白佛法的,就等于小孩子一样,就等于那些个愚痴人一样。不明白佛法的人,的确是愚痴,的确是小孩子。我这不是轻看人。那么他就认为这都是实在的--发财也是真的,哦!当官也是真的。其实,都是一个,发财也是这个人,受穷也是这个人,没有甚么分别的。你要是明白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,就不会被它所迷,不会执着这个虚幻不实的境界了。

    如泡,那个「泡」,也是虚而不实的。如影,这个「影」,是随着人而有的这个影。有形,然后有影;这个形是实体,这个影是个虚的。那么再往深了一层讲,就连这个形也都是虚的,并不是个实有的。你不信?那你不信,你就执着你这个形,你就保持你这个形,看它死不死?

    「如露亦如电」:就好像那个露水似的。露水,一早起,你看着是有露水,太阳一出来,一照就没有了。「电」:电光石火也是不常的。「应作如是观」:应该像这样子来看法。你要能这样的看法,哦!天空地阔。你那心量,有天那么大,有虚空那么广泛,无拘无束,无罣无碍;无罣碍就无有恐怖。你为甚么怕?怕的是甚么?我怎么不怕?我生来我就甚么都不怕。我告诉你,无论是死人,是活人,是妖精,是甚么鬼怪,甚么我都不怕的。甚至于老虎、狮子,你放这一个老虎,我敢把它毛给拔下来。你试一试!为甚么呢?我就因为无罣碍,我无所罣碍,怎么样都可以。所以我去年就对你们讲,我是 Everything OK 。为甚么能这样子?就是一切都是像如露如电,如梦如幻泡影了嘛!那么你还罣碍甚么?无罣碍,所以就无有恐怖。

    今天果宁对我讲,说是大家又想请法,请讲这个《心经》。这是《心经》;讲《心经》最好了。所以我不等你们请,我就答应了,说:「好,我一定给你们讲。」那么这个讲《心经》。《心经》上就说,无罣碍,甚么也不罣,甚么也不碍,所以就无有恐怖了;无有恐怖才能远离巅倒呢!远离颠倒,也就远离梦想了。所以我说,我不怕老虎。不是说,我口头上讲不怕老虎。你就老虎,你不信?你要有办法,你拿一只老虎来,我就可以和这个老虎在一起来打坐!参禅!

    「佛说是经已」,释迦牟尼佛说完了这一部般若真空的《金刚经》之后。「长老须菩提」:这个,有十种德行这个长老,须菩提。「及诸比丘」:和这一切的比丘。「比丘尼」:和这个出家的比丘尼。「优婆塞」:近事男。「优婆夷」:近事女。「一切世间」:就世间。「天」:天上的天人,和人间的人。「阿修罗」:就是,那个有天福没有天权的,又是没有酒喝的那个阿修罗王。「闻佛所说」,听见佛所说的这个般若真空的妙理,「皆大欢喜」:哦!就都高兴起来了。「信受奉行」,欢喜呀,就好像如得宝珠一样,都得了至宝了,都得这个般若的法宝了。大家都高兴起来了。都高兴起来,相信把一切的这个 desire (欲)就都丢了,就都扔到一边去了。

    我希望我们听完《金刚经》的人,也把所有的这个颠倒的思想,都撇到九霄云外去,都扔得它远远的。把你好吃的那种的心,也丢得远远的去;好睡觉的那种的心,也丢到远远的地方去;好名的那种心,也丢到远远的地方去;好金钱的这种心,也丢到远远的地方去;好一切的形形色色这种的欲望的心,都把它丢到远远的地方去;能把这个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都丢到远远的地方去,地狱那五条根就断了;地狱五条根断了,那么将来你到甚么地方去?不到地狱去了嘛!不到地狱去,那说,哦!那我到甚么地方去呀?我没有地方去了!你不要怕!到佛国那个地方去,到常寂光净土的地方去。所以「信受奉行」,大家都生出一种信心,顶戴奉持这个般若的妙法 。

    那么这一部《金刚经》,已经讲完了。我们所有听《金刚经》的人,都要把你们的身体变得像金刚那么坚固,把你们的志愿和心也都像金刚那么锋利;你那个智慧,和金刚那么光明,一定要领受这个般若的妙理。你身体力行去,才能般若波罗蜜多呢!才能到彼岸;你若不去行去,那还是要落后的。我们人人不要落后,要勇猛向前,都是向前去精进精进,精精进。谁也不要落后,各人都争先恐后,我一定要先成佛。要发这个愿,成佛不要落人后。说:「那师父!您怎么发愿说是您的徒弟不成佛,你不成佛呢?」你不要学我这么个没有出息的人。我是呀,把自己已经忘了,使劲帮人家去开荒,来种田;我自己的田,我不管它。所以,你不要替我担心,或者我跑到你更前头去也不一定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