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13.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
尔时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当何名此经。我等云何奉持。佛告须菩提。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。以是名字。汝当奉持。所以者何。须菩提。佛说般若波罗蜜。即非般若波罗蜜。是名般若波罗蜜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有所说法不。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来无所说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。是为多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须菩提。诸微尘。如来说非微尘。是名微尘。如来说世界。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。
「尔时须菩提白佛言」:在前边这一段文说,凡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当到这个时候,须菩提又向释迦牟尼佛说了,说:「世尊。」须菩提说呀,这一部《金刚经》,它的功德是这样的多,乃至于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演说;就是解说,或者自己受持读诵,这功德,比以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比那个功德还大。既然有这么多的功德,那么这个经应该叫甚么名字呢?所以他说,「白佛言。世尊。当何名此经」呢?这一部经应该叫甚么名字呢?「我等云何奉持」:他说,我们这一些个阿罗汉、声闻缘觉和未来的一切众生,应该怎么样来顶戴奉持这一部经呢?我们怎么样来修呢?「佛告须菩提」:这个空生,他这样请问这个经的名字,所以佛就告诉须菩提,「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。以是名字。汝当奉持」:佛告诉空生,说,这一部经,它的名字;你问它的名字吗?它的名字就叫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。
这「金刚」,甚么叫「金刚」呢?这个金刚具足坚、明、利三个意思。在前边讲题目的时候已经讲过,不过还有新来听经的人没有听过;听「金刚」这个名字就不明白,所以现在再把它讲一讲。本来我想,再找一个人替我代讲,我又怕找不出来,所以还是自己讲一讲。坚、明、利,这三个意思。
怎么叫坚呢?坚就是坚固;坚固不为一切所坏。甚么也不能破坏它,这叫坚固;而能坏一切,它能把一切都破坏了。说,这个金刚有甚么用呢?能破坏一切,把我一切都给我破坏了,那我一切都没有了?你所以不成佛就因为你有一切;你要没有一切就可以成佛了。你这一切就是你的执着,就是你的放不下。你这一切是从甚么地方来的?是从有相那儿来的。有相,就是有形有相的;有形有相的都会变灭的。那么无形无相,它是不会变灭的。因为它无相,所以你不能把这无相给坏了。无相也就是无念;这个无念就是万法的本体。这一切法的本体就是无念。你要能到无念这种程度上,那就返本还原了。所以金刚,它这个坚固就是能破你这个有念,而不能破这个无念。这个无念也就是这个坚固;坚固能破一切有相、有为、有漏的法,能破坏天魔外道这种的神通。
天魔外道,为甚么能破他们的神通呢?就因为他们有相。他没有到无念的这个境界上;要到这个无念的境界上,他也就不是天魔外道了。就因为他都是有所念,有形有相,做有漏的法,种有漏的因。那么这种有漏法和有漏的因,用这个金刚就可以给他破坏了,这是坚。
这明:明,就是光明。这个光明有甚么用处呢?光明能破一切的黑闇。有光明就没有黑闇;你要有黑闇,就没有光明。你要光明充满了,黑闇就消灭了。所以金刚具足那个光明,光明之体,所以,把这一切黑闇都给摧毁了。
利:这个利,就是锋利。锋利就是像那个刀似的。这个刀要是利,就是斩甚么就断了,一斩就斩断了;要不锋利,斩一下也不断,斩一下也不断,这叫钝,而不叫利了。这个利,就是这个刀非常锋利。金刚的用就和这个刀锋利一样,能摧邪显正,把这一切天魔外道,这种的邪知邪见都给斩断了。斩断邪知邪见,斩断我们人的一切烦恼无明,可以斩断。所以,这金刚的体是坚固的,金刚的相是光明的,金刚的用是锋利的。所以以金刚来作比喻这个金刚法。金刚作比喻是般若波罗蜜这个法,所以这一部经就叫法喻为名。以这个法喻作这一部经的名字。
「般若」:般若有三种;有文字般若、观照般若、实相般若,这三种。文字般若就是所有的一切经典、所有一切的文字,这是文字的智能。你由文字的智能要起观照的智慧。观照,观就是观察;照就是照了,照明。你先由文字般若而生起观照的般若,由观照的般若,而到达实相的般若这种程度上。甚么叫实相般若?这实相是无相,实相者无相也;可是无所不相也,无相无不相。这个文字般若、观照般若、实相般若,这三种,分而言之,是三种般若;合而言之就是一种般若。这个般若也就是一个代表的名词。代表名词,它的本体也是当体即空,当体即假,当体即中。你不要执着它,这是空;你也不要执着这个空,这是假;在这个空、假里边,你都无所著住了,这就是个中道。那么又者,这个般若,因为有多含的意思,所以没有翻译,还保留这个般若的名字。
「波罗蜜」:波罗蜜,就是到彼岸,到彼岸了。甚么叫到彼岸呢?这个到彼岸,就是你所做的事情,做完了,这就叫到彼岸。修行,由凡夫到佛地,这是到彼岸了。由凡夫乃至于成佛,这是到彼岸了。你做一件事情,把它做了了,这也叫到彼岸了。彼岸是对此岸而言的;要没有此岸也就没有彼岸。此岸是甚么?此岸是生死。彼岸是甚么?彼岸是涅盘。因为我们从生死的此岸,经过烦恼的中流,而达到这个涅盘的彼岸,这叫波罗蜜。我们从旧金山坐船到奥克兰、到屋仑去,这也叫到彼岸。就是达到那个目地,这就叫到彼岸,这就是波罗蜜了。
「以是名字」: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这一部经的名字。以这个名字,「汝当奉持」:你须菩提,空生,你呀,应该顶戴奉持这一部《金刚经》。顶戴就是恭敬的意思,好像戴到头顶上,这么恭敬。所以,我们研究佛学的人对这个佛经,一定要爱护恭敬;你要不爱护恭敬佛经,这就谈不到顶戴奉持了。那么你能爱护恭敬佛所说的经典,就好像恭敬佛一样。为甚么?前边不讲吗?凡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。这个经典所在甚么地方,甚么地方就是佛的法身存在的地方,也就是佛法的存在地方,也就是僧伽存在的地方。那么所以,有这个经典就佛法僧三宝都具足了,所以你必须要恭敬。
「所以者何」呢?甚么原因你要受持这一部经呢?「须菩提。佛说般若波罗蜜」:须菩提,佛说这个般若波罗蜜,这是依照着中道实相的理体,这说有般若波罗蜜。「即非般若波罗蜜」:要按照这个真谛理来讲,这就不是般若波罗蜜。真的是离语言,离文字;既然离语言,离文字,那么怎么会又有般若波罗蜜呢?甚么都空了。这按真谛理,就是「非般若波罗蜜。」「是名般若波罗蜜」:要按照俗谛来讲,这是个假名而已,这个假名叫般若波罗蜜。这个「佛说般若波罗蜜」,这是按照中道实相,说有般若波罗蜜。「即非般若波罗蜜」:按照这个真谛理,根本没有这个名字。不立文字又怎么会有个般若呢?离语言,离文字,所谓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」言语那个道路断了,没有了;有甚么般若波罗蜜呢?没有。心行处灭,你那个心所想的地方都没有了。所以这个不立文字,「即非般若波罗蜜。」「是名般若波罗蜜」:这不过提个假名而已,也叫般若波罗蜜,所以你不要执着。你也不要执着空,也不要执着有;也不要有人执,也不要有法执,也不要有空执。你要一定说有这个般若波罗蜜,那就是一个执着。所以,「即非般若波罗蜜」。
「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」:我说这个道理,在空生你的意思里边怎么样子呢?你觉得这个道理,认为有甚么意见呢?你可以提出来讲一讲啊?须菩提,「如来有所说法不」:你说,我说般若波罗蜜这个道理,你明白没明白;我不知道,我再问问你,「如来有所说法不」:佛有说法吗?「须菩提白佛言」:须菩提对佛就说了,「世尊。如来无所说」:你说!这佛在这儿说法呢,他就问须菩提,他有没说法,硬逼着这个须菩提,叫他说他没有说法。哎!那么须菩提,一看,佛这么样问,明明佛在这儿说法呢,怎么还问有没有说法呢?这应该怎么答呢?须菩提大约一看,他解悟空理了。解悟空理,他叫空生,他解空第一。于是乎,他明白这个真正的般若是没有、无所说,所以他就说,无所说,「如来无所说」。
那么一般人哪,看这个经文,就会不明白。明明佛说法,又问有没有说法。须菩提就说,没有所说法。甚么道理呢?须菩提和释迦牟尼佛,这互相问答,这是讲真正的般若。谈到真正的般若,既然不立文字,离开语言,那么又有甚么可说的呢?一切法空相,是无言说的。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,临到圆寂的时候,入涅盘的时候,他说,没说一字,一个字也没讲。说,要有人说,说佛说法,这就是谤佛。这就是谤佛;那么说,佛既然没有说法,为甚么又有这么多经典是佛所说的?这个道理,对着有为的人说有为法,对着无为人要说无为法。《金刚经》所说的:「法尚应舍。何况非法。」就是法也应该舍了它,何况不是法呢?佛所以说,他没有说法,就怕人执着这个法相,有了法执。有法执和这个我执是一样的;那么法执、我执都没有了,连这空执也要没有了。所以现在讲般若法门,是连这个空也都不要执着。
「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」:他说,须菩提,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子呢?「三千大千世界。所有微尘。是为多不」:在你意思里,所有这个三千大千世界,这个小的是邻虚尘;邻虚尘,就是和虚空是一样的,你看不见的。我们眼睛能看见这个微尘,再剖成七分,这叫邻虚尘,就和虚空是一样的。好像在这个虚空里边,那个尘根本很多很多的,不过我们眼力看不见而已。但是这叫邻虚尘,与这个虚空做邻居了,这叫邻虚尘。那么邻虚尘和能看见这个微尘,「是为多不。」那么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微尘你说多不多?「须菩提言。甚多」:须菩提说,这个微尘甚多,「世尊。」他说很多。
那佛又叫一声「须菩提」,说「诸微尘。如来说非微尘。」说这个微尘,所有一切的微尘,「如来说非微尘」。也是按照实相来讲,说它是微尘;要按照真谛来讲,它就非微尘,没有了。按照俗谛讲,那么它不过「是名微尘」而已,是个微尘的名。所以,「如来说世界。」那么这个积微尘而为世界。微尘,就是这个依报的最小的;世界呢,这是一个依报的最大的。最大的这个依报,是从最小的积聚而成的。你这一个世界怎么有的?由这个众微尘,众多的微尘积聚而成的这么一个世界。要把这个微尘分开,这个世界也没有了。所以说,「如来说世界。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」而已。
前边所说这些个道理,都不外这个空假中。你知道一切法空,这是个空谛;你知道一切法是假,这是个俗谛。你一切法空,这是个空谛;一切法是个假的,这是个俗谛。你要知道这个非空,非假,也不是空,也不是假,这合中道中谛,这叫中谛。那么现在所说这个般若,说来说去,没有说。所以,须菩提善说般若;那个梵天的天王善听般若。须菩提问他,说,我说甚么来着?梵天说是,尊者无所说。那么须菩提问,那么你听的甚么?他说,我也无所听。须菩提说,这是真般若。无说无听是名真般若。所以佛,「佛说般若波罗蜜。即非般若波罗蜜。是名般若波罗蜜。」这都是假名而已。
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。如来说三十二相。即是非相。是名三十二相。须菩提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。若复有人。于此经中。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为他人说。其福甚多。
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。须菩提,在你的想象怎么样呢?「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。不也。世尊」:说你,你可以用如来这三十二相而见如来的法身吗?你见着这个三十二相,你以为这就是佛的法身吗?「不也。世尊」:须菩提听释迦牟尼佛这样子再问他,他说:「不也。」说,不可以的。不可以以这个三十二相,佛的三十二种相好就当是如来的法身了。「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」:你不可以三十二相,就认为是佛的法身了。「何以故」呢?甚么缘故不可以三十二相,得见佛的法身呢?「如来说三十二相。即是非相。是名三十二相」:如来,这是释迦牟尼佛,这个「如来」是须菩提说,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十二相,这是一个应身的三十二相而不是法身的三十二相。应身也就是化身。这个化身三十二相将来是会变灭的,不是永远的。佛的法身呢,是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的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你所说这个三十二相,这是应化身的三十二相。「即是非相」:这不是真正佛的相,不过这也就是按照假名三十二相而已。
「须菩提」:释迦牟尼佛,又叫一声须菩提,说:须菩提,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」:说是,假设要有世界上的受五戒十善的这种男子,和受五戒行十善的女人,「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」:他用,好像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。恒河沙数,这是太多了!就好像,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,舍身喂虎,割肉喂鹰。
怎么舍身喂虎呢?释迦牟尼佛,修道的时候,在山上修行。修道,在山上,有一次他看见有两个虎,一个虎的母亲带一个小的老虎。因为这个天哪,下很多雪,把这虎的饮食也给断了,一切的这所有的畜生,也都不出来了。虎也找不着东西吃,于是乎就要饿死了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一想:这一饿,饿死两只虎。这个虎母亲饿死了,把这个小虎也饿死了。于是乎,他就发愿,把自己这个身体,布施给老虎来吃。你想这个老虎是世间最恶的一种兽类,任何人也不会把自己的生命,来愿意布施给这个老虎做饮食的。可是释迦牟尼佛看见老虎这么样饿,于是乎就发一种布施心,就把自己的身体,跳到那个老虎的面前,给那个老虎吃。这是以身命来布施。
又割肉喂鹰。那个鹰,要吃一个鸟仔。这个雀,就跑到释迦牟尼佛怀里去,叫释加牟尼佛救牠--释迦牟尼佛那是在前生,不是在今生--说是,牠这个鹰要吃我,你快救一救我。释迦牟尼佛说,怎么样救你?这个鹰也就说,说你救牠,可是把我饿死了。你这是救一个众生,杀一个众生。你这也不是慈悲心哪?释迦牟尼佛听见牠这样说,于是乎把自己的身上肉,就割下来喂这个鹰,给鹰吃。这个鹰吃一块也不饱,吃一块也不饱,把释迦牟尼佛的肉都给吃了了,牠还说不饱。那么于是乎释迦牟尼佛说,那好,你把我身上的肉都吃了好了。那么于是乎这个鹰也毫不客气,就把他身上肉都给吃了了。这叫割肉喂鹰。
那么释迦牟尼佛以这样子的布施心来求佛道。我们现在的人,布施几个钱就觉得心也疼了,肝也疼了。呵!周身都觉得 … !舍出两百块钱来,那有三天睡不着觉。这两百块钱,我要做一个多礼拜、两个礼拜才可以赚得到两百块钱。算这个帐,算得很清楚的。释迦牟尼佛,在因地就不算这些个帐,所以他成佛。我们为甚么还没成佛呢?就因为这个帐目算得太清楚。说,那不清楚,要胡涂帐吗?胡涂帐也不要了,连个胡涂帐都没有,那就是清了,那就清净了。你还有个胡涂帐,甚么叫胡涂帐?你算不清楚,这就是胡涂帐。
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,舍过一千个身来救度众生。再要往详细了说,这所有三千大千世界,没有一粒微尘那么多地方,不是十方诸佛舍身命的地方。所以我们应该发这种大乘心。就不舍身命,所有的身外物、一切的财产赶快都要不要它,都要作布施。所以这舍身命,「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。」
「若复有人」:假设要再有另外一个人。「于此经中」:在这一部《金刚经》里边。「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」:就是,乃至于最少,念这四句偈颂这么多。「为他人说」:为其它的人来讲解,解说。「其福甚多」:他这个福报,就比你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,还多,那个功德比那还多。
你们听《金刚经》之后,赶快去到各处去讲《金刚经》去了。好做多一点功德,得多一点福报。这个比你们布施多少钱的功德大,我现在给你们讲,我的功德也不小的。
B14.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
尔时须菩提。闻说是经。深解义趣。涕泪悲泣。而白佛言。希有。世尊。佛说如是甚深经典。我从昔来所得慧眼。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世尊。若复有人。得闻是经。信心清净。则生实相。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
「尔时」:就当尔之时。当释迦牟尼佛说,有人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,这么多的七宝,和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,要有另外一个人能诵持这个《金刚经》,而也为他人解说,虽然就四句偈颂那么少,他所得的福德也比用恒河沙数身命布施那个福德多。为甚么这样说呢?因为以身命来布施,也祗能救其它的人的生命,而不能使他返本还原,恢复他的本来面目、本有的法身。你要给他说法,令他由此背尘合觉乃至成佛,那么这是救度众生的法身。所以这功德是没有法子可以把它比较出来的,就是这个时候。「须菩提」:当须菩提听完了释迦牟尼佛这样子讲的时候。「闻说是经」:听见《金刚经》这个道理,「深解义趣」,他对于《金刚经》这无相的道理,他是深深地了解;这种的意义,和它的归趣、它的趋向,他完全明暸了。所以这「深解义趣 」:因为他完全明了,所以就生出欢喜心来,生出一种欢喜心。
欢喜到甚么程度呢?欢喜得就哭起来了。这个「涕泪悲泣」:就哭起来了。「涕」:这流鼻涕,鼻涕也流出来了。「泪」:眼泪也流出来了。「悲」:就非常悲哀。那么悲哀都是,忧愁才哭哪。人觉得有不如意的事情,他哭。为甚么须菩提他这欢喜的时候,又哭起来了?我们一般的人,有的时候,乐到极处就会流眼泪。所谓「乐极生悲」,乐到极点了,所以就变成悲哀了。我们一般的人都知道,说是啼笑皆非。这就是到啼笑皆非的程度上了。你说他乐吗?欢喜吗?但是他又哭起来了。你说他是哭吗?又是欢喜。啼就是哭;笑就是欢喜。那么现在,释迦牟尼佛说这个般若妙法,因为太妙了,所以,使令须菩提也啼笑皆非了。那么这个啼笑皆非,并不是说,释迦牟尼佛讲的道理不究竟,引得人啼笑皆非。因为这个深般若,讲得彻底究竟,于是乎须菩提,就欢喜得闻这个别教的般若妙法。
别教,这个般若法门属于别教;别教就是般若时。教有藏、通、别、圆。那么这个般若,属于别教。他所闻到别教这种妙法般若,所以就欢喜。悲,悲就是悲悟以往之不谏,他觉悟过去欢喜小乘法,欢喜声闻法是不对了。所以他现在,因为「悟以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实迷途其未远。」他知道,我这个迷途,我误入歧途,我好这个小乘;这小乘,就等于岐途一样。在大乘来说,这小乘就好像误入歧途似的,可是,没有太远。「实迷途其未远。觉今是而昨非。」我现在才知道,求这个大乘的法,这是对的;我过去欢喜小乘声闻的果是错了。因为有这种种的感觉,所以他又欢喜,又悲哀,所以才涕泪悲泣。「而白佛言」:对佛就说了,说:「希有。世尊。」「佛说如是甚深经典。」他说,很希有的很哪,世尊。前边,最初那一分,他也叹希有。那个希有,是赞叹释迦牟尼佛日用伦常;这日用,行住坐卧都表现这种的般若法,所以他赞叹稀有。此地这个希有呢,他是说这个经典,甚深稀有。他说,从来都没有的这个,世尊哪,很稀少的,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哪!本师释迦牟尼佛,现在所说这个「甚深」,这样甚深的经典。「甚深」:就是小乘人,不容易了解,所以叫甚深的经典。
「我从昔来所得慧眼」:我自从亲近释迦牟尼佛,跟着释迦牟尼佛您学这个佛法,我所得到这种智慧的眼目。智慧,慧眼就是智慧眼。这个智慧眼,也可以说是五眼之中的一个智慧眼,也可以说以智慧来做眼目,就是不盲从;不是随随便便,人家说一个任何的道理就可以盲从的。他不盲从,这叫有智慧眼。怎么叫盲从呢?盲从就是以盲引盲;以盲来领着盲人。那么以盲引盲,这大家都找不着路。所以,这为甚么会以盲引盲?就因为没有智慧眼。这个智慧眼,就是能分别是非,能分别黑白,能分别是法非法,有这种的智慧。「未曾得闻」哪,我从修道以来所得的智慧,我从来就没有听过,「如是之经」:好像现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般若法门这样的经典。「世尊。若复有人」:我听了是信了,假设另外有一个人,「得闻是经」:他听见这一部经了,「信心清净」了,「则生实相。」他,生出来一种信心清净。
这个「信心清静」,怎么信心还有不清净呢?「信心清净」,就是不怀疑,没有疑惑心,没有不信的心,祗有一个清清净净的信心,一点也没有夹杂,这叫「信心清净。」「则生实相」:这个人,他就会生出来这种实相无相的智慧。「当知是人」:应该知道这个人,「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」:他的成就就是最第一、最希有。他这种功德,也是没有甚么可以比的。为甚么呢?他能以专一信心而没有疑惑。信到极处就会得到实相的理体;因为得到实相的理体,所以这是最希有的、最第一的 。
世尊。是实相者。即是非相。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世尊。我今得闻如是经典。信解受持。不足为难。若当来世。后五百岁。其有众生得闻是经。信解受持。是人则为第一希有。何以故。此人无我相。无人相。无众生相。无寿者相。所以者何。我相即是非相。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。离一切诸相。则名诸佛。
须菩提称了一声「世尊」,说「是实相者」,所以说,「即是非相」。甚么叫实相呢?这个实相就是非相,就是无相。「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」:因为这个,所以如来,就说这个实相叫无不相,无所不相。实相本来是无相,但是无所不相,是无所不相。「世尊。我今得闻如是经典」:我须菩提现在听见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这个经典。「信解受持」:我也可以有清净的信心,也可以明白这个般若的妙法。我又可以受之于心,持之于身,终身受持而不忘记。「不足为难」: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。为甚么呢?也就因为须菩提,在过去久远劫,种诸善根,所以他才能不足为难呢!要没有善根的人呢,听见这个般若妙法,他就不生清净的信心,就狐疑不信。所以,我在以前曾经供养无量诸佛,种诸善根。这个诸善根,有十一种,有十一种这个善根。
十一种的善根:第一就是信根。第二,就是惭根,惭是惭愧的惭,无惭无愧的那个惭。第三呢,就是愧。你要能以遇着事情生惭愧心,觉得自己做错了,啊!改恶向善,生一种惭愧,这都是一种好的现象,这都属于善根、有善根。你要无惭无愧呢,就没有善根;有惭有愧呢,这就是善根。信是一个,惭是一个,愧是一个:这三个了。还有无贪,这是一个,这四个了。无瞋又是一个,没有瞋恨心,这是五个善根。无痴,这是六个。这个精进,这也是一种善根。轻安也是一种善根。轻安,这是在坐禅,有一种轻安的境界,这也是一种善根。不放逸,不放逸也就是不懒惰。怎么叫放逸呢?放就是放松那个放;逸,就是这个 Loni 这个名字叫果逸,那个逸。这果逸的逸,也可以说是隐逸的逸,又可以说是放逸。放逸呢,就是把他放跑了,跑出去,随便各处跑,也就是不守规矩;要不放逸呢,就是守规矩了。这不放逸。这多少了?是七个、是八个了?(弟子:现在是九个。)现在是九个了?不放逸,还有这个不害。不害,就是不害其它的人。还有行舍。行舍就是做这个布施。现在多少了?(弟子:还有没有?)你数一数。(弟子:一、二、 …… 、九、十、十一。十一个。)十一个。(弟子:现在有十一个。)就是十一个。这有十一个,这叫属于善心所的十一种善根。这心所法有五十一个,现在是讲十一个心所法。我讲经的时候一点一点添上去,突然间讲全了,记不清楚。这是十一个善根的心所。
这须菩提,在无量劫以前,他修这种的善根,所以他才不足为难。「若当来世」:我须菩提虽然是很容易生信心,很容易受持这个经典,可是,将来若当,将来的时候,未来世的时候。「后五百岁」:在这末法的时候,斗争坚固那五百岁的时候,「其有众生」:有这一类的众生,「得闻是经」:他也听见这《金刚经》了,「信解受持」:他要能信,能解,也能受持,「是人则为第一希有。」这个人哪,在这末法的众生里边,是最第一、最希有了!「何以故」:甚么缘故这个人是最为希有的?「此人无我相。无人相」:他,无我相,他就没有贪了;无人相就没有瞋了;无众生相就没有痴心;没有无寿者相就没有爱心:这没有贪、瞋、痴、爱这四种的痴心。「所以者何」:所以然的缘故,是甚么道理呢?「我相即是非相」:我相,这也应该没有相的。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也都是无相,也都应该无相了。你要能得到无相这种境界,无相也就是实相;实相也就是无相。「何以故」呢?又甚么缘故这无相就是实相呢?「离一切诸相」:这个佛常常讲的,说:「离一切诸相。则名诸佛。」离开这一切的非相就是实相;你能得到实相,这就得到诸佛的理体,诸佛那个自性的理性,所以,这个「则名诸佛」,也就是一定会成佛的。
佛告须菩提。如是如是。若复有人得闻是经。不惊不怖不畏。当知是人。甚为希有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如来说第一波罗蜜。即非第一波罗蜜。是名第一波罗蜜。须菩提。忍辱波罗蜜。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。是名忍辱波罗蜜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。我于尔时。无我相。无人相。无众生相。无寿者相。
「佛告须菩提」:须菩提这样向释迦牟尼佛来陈说,佛听过之后,随着就告须菩提,说「如是如是」:说,是这样的,是这样子。你所说这个道理对的,「如是如是」:你也这样想,我也这样想,所以是「如是如是。」「若复有人」:假设要再有人,「得闻是经」,他听见这一部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「不惊不怖不畏」:他也不惊恐,也不怖惧,也不怖畏。怖、畏,这都是恐惧的一种表现。
为甚么人会惊、怖、畏呢?因为凡夫从来就执着这个我相,现在你叫他没有我了。呵!他害怕了,惊怖畏起来了。怎么?我跑到甚么地方去了?怎么会没有我了呢?他惊起来了。哈!我现在在这儿存在着呢,怎么可以没有我了呢?他惊怖畏起来了:这是凡夫的惊怖。二乘呢?他虽然有我,我已空了;但是法没有空。所以,他听见法尚应舍这种法门,法怎么还可以舍?他也恐惧起来了。哦!那把法舍了,我用甚么来修行呢?这可是,甚么自己也没有了;自己没有了,所以就觉得,惊怖起来了:这二乘的。
权乘的菩萨,他虽然证得我空、法空,但是他没有得到空空,他没有空,这个空也要空了。你有一个空的存在,那还有一个空执。所以佛法呢,也要没有我执,又要没有法执,连这个没有我、没有法,剩了一个空。你要是执着这个空了,这叫耽空滞寂。耽空,就在这个空这个地方,你就站住了;滞寂,在这个地方不走了,就守着这个空,这又是错了。
那么权乘菩萨虽然得到人空、法空,但是他没有得到空空。现在连空都没有了,这般若讲的般若实相的理体,连空都没有了。所以他也就恐怖,惊起来了。那么现在这个人听见这个经,他不惊恐。不惊恐,那么他是明白真正的般若波罗蜜的法了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说,「当知是人」:应该知道这个人,「甚为希有」:这个人哪,是最为希有的。
所以,我们人做一点功德就挂到嘴上!说,我做了甚么好事了,我又做了多少功德,好像那个梁武帝似的,那简直是太愚痴了!他因为,没有明白这个般若法门;这个般若法门,甚么都是过去就没有了。你要有一点就有所罣碍。所以《心经》上说,「无罣碍故。无有恐怖。」你有你的功德存在你的心里,那也是罣碍,所以你就不能远离颠倒梦想。你要想远离颠倒梦想,就要无罣碍;无罣碍故,无有恐怖,就不惊不怖不畏了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就得到涅盘了。所以《心经》那个道理,那是非常的妙的!
这个须菩提,释迦牟尼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,说:「何以故」呢?为甚么这个人是希有呢?须菩提,「如来说第一波罗蜜。」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,是要按照原理、中道来讲,这是第一波罗蜜;要按照这个真谛理来讲,「即非第一波罗蜜」,根本就没有的,第一波罗密都没有。「是名第一波罗蜜」:这不过依照俗谛,给它取个名,叫第一波罗蜜而已。
「须菩提」:佛又叫了一声须菩提,说:「忍辱波罗蜜」:这个忍辱,是个波罗蜜。「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」:你这个忍辱,应该没有相,没有忍辱相;你要有一个忍辱相,那还是着相的忍辱,还是执着的忍辱,还是没有放下的忍辱。你还是,没有能真忍辱;真忍辱也没有人相,没有我相,没有众生相,没有寿者相。既然四相没有,你又有一个甚么可忍的呢?所以说,这个忍辱,如来说,「须菩提。忍辱波罗蜜」:这个忍辱,按照中道说是忍辱波罗蜜。「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」:你要是人空、法空、空也空了,哪有一个波罗蜜可忍呢?没有的。「是名忍辱波罗蜜」:这是依照俗谛而有一个名称,叫忍辱波罗蜜而已。「何以故」呢?甚么缘故?为甚么这个忍辱波罗蜜,说它没有忍辱呢?
「须菩提。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」:好像我在因地的时候。因地,因就是因果那个因;地呢,就是果地的地。因地就是在前生以前的事情。「为歌利王割截身体。」这「歌利王」,歌利王,有的翻译成迦陵伽王。玄奘法师就翻译成,这割利王,也就是有的经上说歌利王。有的就这个「歌」字,翻译成那个割,用刀割的那个「割」。相信,这个翻译法也就因为这个王,他把释迦牟尼佛身体给割开了,割释迦牟尼佛的身体。所以,这个字有的就用这个唱歌的歌;有的经上,用那个割解身体那个割字。
那么在释迦牟尼佛因地,不知道多久的时间了,有这么一生。他很年轻的就到山上去修行。这个山,就近歌利王他做国王这个城市,大约没有很远,或者有二十、三十里的样子。那么这歌利王有一天,就出去打猎。打猎,听得懂吗?(弟子:是要去杀那个众生。) hunting 。(弟子: Yeah 。)去打猎去。打猎,他带着很多的军队,又带着文武百官。那么,他觉得还不够这个风头,不够派头,又带着宫娥、婇女、妃嫔,他这些个最美丽的女人都带出去了。因为他舍不得离开这一班女人,所以就带着一起出去打猎。连打猎再玩女人,你说!他觉得这种浪漫的生活,是很十足。十足,就是很满足了。那么带着婇女打猎,到这个山上打猎。那个打猎的地方很大的,这歌利王就去追这个獐、麃ㄆㄠ pao (上「鹿」下「包」)、野鹿,或者老虎,或者甚么,他就追赶那些个野兽去打。
这些个女人,她没有那么大胆子,一看着这种野兽,她自然就是躲躲藏藏,不敢跟着这个歌利王去打猎。那么往这个山上一走,就遇着一个在那儿修道的一个比丘。这个比丘,大约有十八、九岁的样子;很年轻的,生的相貌大约也很过得去的,不十分的美貌,大约都有普通人那么样。这些个婇女看见山上有这么一个青年人,好奇心就都生出来了。他虽然是个比丘,很年轻,留着长长的头发,穿的衣服也很褴褛的、很破的。这一些个女人哪,以为这是个妖怪,这是个会吃人的,或者是妖怪,或者禽兽,就很怕的。很怕呢,就说:哦!这个地方也有一个,你看那个野兽像个人似的。等那释迦牟尼佛说,哦!我不是野兽,我在这儿修道的。这一些个人,哟!甚么叫修道的?在这宫里边,从来就没有听见修道的这个名称;到这儿就听他会说话了,就走近前去和他一谈起来,释迦牟尼佛就给他们说佛法。
这一说佛法,她们都见所未见,闻所未闻,于是乎,就在这个地方停止下来,就来听佛法。正在听着这出神的时候--出神呢,就听着很欢喜听,旁边有甚么动静,她们也都不知道了;不知道了,这歌利王追赶这个獐、麃ㄆㄠ pao (上「鹿」下「包」)、野鹿,回头一看,这些宫娥婇女都跑到甚么地方去了?于是乎又回来找他这些个女人;找女人,一找就找到这个比丘这儿了。他在远处一看,哦!这一些个宫娥婇女在那地方围着一个人,那个人在那儿给她们讲,讲甚么呢?于是乎他就蹑手蹑足地走道,慢慢地慢慢地来,好像做特务似的,到这个地方--特务这个情报的消息。到这儿一听,哈!这释迦牟尼佛在这地方给她们讲佛法。这些个宫娥婇女,他这些妃嫔哪,就都注目凝神,也不知道歌利王走到身边来,甚么都不知道了。
这歌利王就出声了,说:喂!你在这儿干甚么呢?他说:我修道的。你修道?你证了罗汉果了没有?释迦牟尼佛说:我没有证罗汉果。说,那么你证了不还果了没有啊?你证了三果了没有啊?你没有证四果,你证三果了没有啊?释迦牟尼佛说,我没有证三果。说:那么你没有证三果。这个世间有一些个仙人,他服气,食果;他吃这个气,服气吃果,吃这个水果,吃这个 fruit ,这么生存在世界上,他们都有贪欲--贪欲就是YIN欲--他们都有这个YIN欲心。你这么年轻,在这个地方,你也没有证果。你有没有YIN欲心哪?释迦牟尼佛说:我也没有断。没有断,那就承认有了。这个歌利王更发脾气了,说:那你没有断YIN欲心,为甚么你看我这一些个女人看得这么样,你怎么能忍得住你这个YIN欲心呢?释迦牟尼佛说:我虽然没有断YIN欲,但是我不起YIN欲的念。我修行观这一切都是无常。我修这个不净观,九种不净。歌利王说:哦!你修不净观,你这简直是骗人的嘛!你有甚么证据,你不起你这个YIN欲念呢?你能忍得住你这个YIN欲的念头啊?释迦牟尼佛说:我忍得住,甚么都可以忍。你能忍?好!这现在我先把你的耳朵给你割下来。
于是乎抽出这宝剑,就把这个比丘的耳朵就给割下来了。割下来了耳朵,这些文武大臣一看,这个释迦牟尼佛的耳朵被歌利王给割下来了,还是一点没有痛苦的样子。于是乎这一些文武白官就说了:大王!你不要割了。他是个大士,是个菩萨啊,你不可以割。歌利王说:你怎么知道他是菩萨?你怎么知道的?这个大臣说:我看你割他耳朵,他一点颜色都不变的,还像没有这么回事似的。你怎么知道他没有回事?他心里那儿瞋恨我,瞋恨得很厉害。我再试一试他。于是乎拿起宝剑,又把鼻子给割下来了。把释迦牟尼佛的鼻子也给割下来了。说,你瞋恨不瞋恨?释迦牟尼佛说,我不瞋恨。好!你不瞋恨。大约你还是不讲实话,你尽骗人哪!你骗这些个女人可以,你骗我就骗不了的。你真能忍得住?我把你手给你剁下来一个,看看你怎么样?把手又给剁去一个;剁去一个,问他,能忍不能忍?释迦牟尼佛说,我没有事情。好!你没有事情。我再把你那个手也给剁下来了。那个手也给剁去了。问,你还瞋恨不瞋恨?你现在有没有瞋恨心?释迦牟尼佛说,我没有。手给你剁下,你还说没有瞋恨心,我不相信的!我不相信世间有人,人家把他耳朵、鼻子、两只手都给剁下来,他不瞋恨!你这个真是古怪了!把腿给剁下来一个,把脚也给剁下了一个。问,你还瞋恨不瞋恨?他还不瞋恨。把那个脚也给剁下来。两个手、两个脚、两个耳朵、一个鼻子都给割下来了,说,你现在瞋恨不瞋恨?释迦牟尼佛还说,我不瞋恨。
这个时候四大天王就发了脾气了,你看你这个歌利王,真是混蛋!这个人在这儿修道,你来这样欺负他;我们是护法,应该来惩罚你。于是乎天就下这个大雹子,下这个冰块,又飞砂走石,把这个山石也都给刮起来了。歌利王一看,喔!这回惹了祸了。这回怕了,于是乎就跪到这个没有手、没有脚的、也没有耳朵、没有鼻子这个比丘的面前,说:唉呀!现在我知道错啰!我这回,上天要责罚我了!你不要瞋恨我了,你不要生气了!释迦牟尼佛说,我没有生气,我没有瞋恨你啊!我不相信哪!那你要不生气,怎么这个天祂来罚我了呢?释迦牟尼佛说:我有证据。我如果要生瞋恨心的话,我这个手脚就不会再恢复原有的手脚,和耳朵、鼻子;如果我没有瞋恨心哪,我这个手脚和耳朵、鼻子都会恢复如故,像原来你没有斩那时候一样。说完了这话之后,果然这个手也生出来了,脚也生出来了,耳朵也生出来了,鼻子也生出来了;生完了,又说,等我成佛那一天,我先度你来成道业。他发愿先度这个歌利王成佛。所以释迦牟尼佛今生在成佛的时候,就先度憍陈如尊者。
憍陈如就是这个歌利王的前身,前身就是歌利王。所以,我们一般人哪,听经听到这儿,说:哦!那这个比丘在山上修行,他修忍辱的功夫。我也到那地方去把他鼻子、耳朵给割下来,他好发愿先度我。但是你要遇着释迦牟尼佛这样慈悲心、忍辱的人就可以;要是遇不着释迦牟尼佛这么样的慈悲、忍辱的修行人哪,他生一念的瞋恨哪,你就会堕无间的地狱的。这个不要轻易尝试这种的办法。况且你也没做国王,要做国王或者也可以的。
那么,我在以前的时候,我释迦牟尼佛在因地,为歌利王把我的身体给割解的时候,「我于尔时」:我在那个时候,也没有我相,也没有人相,也没有众生相和寿者相,所以我经验过这种忍辱的波罗蜜的法,所以我才现在说给你们大家听。
何以故。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。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。应生瞋恨。须菩提。又念过去。于五百世。作忍辱仙人。于尔所世。无我相。无人相。无众生相。无寿者相。是故须菩提。菩萨应离一切相。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不应住色生心。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。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。则为非住。是故佛说。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。须菩提。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。应如是布施。如来说一切诸相。即是非相。又说一切众生。即非众生。须菩提。如来是真语者。实语者。如语者。不诳语者。不异语者。
「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」:释迦牟尼佛说呀,当着歌利王,他在以前把我节节支解时,把我耳朵给我割下来,鼻子给我割下来,两只手、两个足,这四肢都给我支解,都给我剁掉了。「若有我相」:我在那个时候,假设我要有这个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「应生瞋恨」:那么要有我相就会生一种瞋恨。为甚么呢?有人把我的手给我剁掉了,把我的鼻子给我割下来,把我耳朵给我割下来,那么这个时候就会生出一种瞋恨心。因为,有一个我的存在,所以就会生出瞋恨来;要没有我的存在呢,就不会生出瞋恨来了。所以我在那个时候,「须菩提」:你知道,我在那个时候没有生出这个瞋恨心。所以我发愿,即刻恢复我这个四肢和耳朵、鼻子,就能恢复。如果我稍微有瞋恨心的话就不会遂心满愿,不会应我这个誓愿而恢复如故。
「须菩提。又念过去于五百世」:我又想起来,想起来在过去生中,「五百世」,在五百世的时候,「作忍辱仙人」:在那时候,我作忍辱仙人,一切的事情都要忍辱。「于尔所世」:我在那个时候,这个世界上,也是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这个四相也都没有。所以一切的困苦艰难的问题,我都可以忍的。「是故须菩提。菩萨应离一切相」:这个菩萨呀,应该把一切相都离开,而不着一切相。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:发这种无上正等正觉的心。不应住色布施,也不住色生心,也不应着住到这个六尘境界上,不应该执着色而生这个心。不应住声香味触法而生这种执着心。「应生无所住心」:应该生出一种无所执着的心,一切都圆融无碍,一切都无有罣碍。「若心有住」:假设你的心要生出一种,执着的心,「则为非住。」那就是,不是你这种的「非住」,就不是你应无所住的那种住了,就又是有所执着了;你有所执着就有我相,有人相,有众生相,有寿者相。「是故佛说。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」:所以,菩萨的这个心,不应该执着到这个色的布施上。
菩萨行六度万行,在布施这一度,也就具足六度,六度都具足的。怎么说呢?这个布施,有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。财施就是资生施。资生就是为资养这个人的生活,这种施,这就是六度的布施度,这是本度。第二就是法施。以这个法施予没有怨害你的众生,你说法,令他心无所畏,这就是一种持戒的度。对你没有害处的众生,你令他远离一切的怖畏,这叫持戒度。那么对你有害的众生,你能说法,令他无所恐惧。对你有怨害的,或者对你有仇,或者对你有甚么不相当的地方,你还能对他说法,令他心里远离一切怖畏,这就叫忍辱度。你能用忍辱的波罗蜜来教化众生,这是忍辱度。
你诲人不倦,你教化众生,一点也不懒惰,见着所有的众生就是给他说佛法,欢喜给他说佛法。我所知道的这个佛法,我就来给他说。不管他接受我的度不接受我的度,我也要给他说法。我知道一点佛法就给他说佛法,不怕疲倦,不怕辛苦,这叫诲人不倦。教化众生而不疲倦,不懒惰。这就叫甚么呢?这就叫精进度,这就叫精进度。你又能说法说的非常有次第,不会杂乱无章的,不会前边倒到后边去,后边又倒到前边去,来回说得颠倒。譬如六度,本来第一就是布施度,你说第一就是般若度,第二就是精进度,这就是没有依照次第。
这布施六度,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:这六度要依照次序来讲。
还有,譬如讲五根,五力。这五根,甚么叫五根?五根就是五种的根,像那树有根似的。五根是甚么呢?第一就是信根。第二就是净根。第三是念根。第四是定根。第五就是慧根。这信、净、念、定、慧,这叫五根。这五根,它具足五种的力量,所以,又叫五力。那个《弥陀经》上讲五根、五力,就是这个。那么你要不懂佛法的呢,你本来是五根哪,哎!你讲到六尘上去了;讲五根,你讲变成六尘了,这就是错乱了。错乱,这就说法不如法。你现在说法不错乱;说法不错乱,就叫如法。这如法,你能不错乱,这就是禅定的波罗蜜。你有禅定的功夫才能不错乱;你没有定的功夫,一讲上来,就手忙脚乱了,无所措手。或者再有一个人,提出一个问题一问,更慌上来了。不知道怎么样答复这个问题好了。这就叫没有禅定的功夫,没有定力;没有定力就慌了。
那么有定力,在这个讲法的时候,把这个法相,分别得很清楚而不错乱。(这是禅定波罗蜜。)禅定波罗蜜,那么再能有一种慧辩无碍。慧就是智慧;辩就是辩才。有这个智慧才能有辩才。有辩才,所谓头头是道,你所说出来的法,你怎么样说怎么样就是有道理。左右逢源,你往左讲也讲到那个源头上了,讲那个真正的道理;向右一讲,也是讲那个真正的道理。怎么样讲怎么有道理,这就叫左右逢源,头头是道。为甚么能这样子呢?就因为有慧辩无碍,有这个智慧辩才,得这种无碍辩。所以呢,这就是般若度。所以在这一个布施度,就具足这六度,就有这六度。那么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这三种里头,这个六波罗蜜。
「须菩提。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」:菩萨因为想要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,「应如是布施」:应该像上边我所说这个应无所住心,而行这个布施,不要生出一种执着来。怎么叫无所住心呢?无所住心就是,你虽然作布施而不执着到这个布施相上。我这回做了布施了。我是一个能施,那么对方是我一个所施,中间,或者我施出来,我布施多少财务或者多少功德,我又给人家说了多少法,教化了多少众生。生出这种执着相。佛法,就是要你没有所执着,要清风明月随时现!这个清风徐来,这个明月都是自然的境界,不要执着,不要生出一种着相的这种的布施。你着相布施呢,这是修天福的;你修佛果,就要不着相。虽然你不着相,而还要你真真实实去做去。你要说,我不着相,这甚么也没有了,我就不要做了。那又变成一个空了,落成一个空妄了。你虽然不着相,而要去真实去做去,这才是真的。
如来说一切诸相,如来,他说,「一切诸相。即是非相」:这个一切诸相本来是没有相的。「又说一切众生。即非众生」:如来说,一切众生,即非众生,本来他的自性都是诸佛来着。所以现在不过迷就是众生,觉悟就是佛。你要是用一切的佛法去教化众生,将来众生都可以返本还原,成佛的。那么释迦牟尼佛说出这样的法来,恐怕人又有惊怖,狐疑不信了,又生出一种怀疑心了,在这个地方,所以才说,「须菩提。如来是真语者」:如来是真实语的一个人。「实语者」:是老老实实说的话,不打妄语的。「如语者」:他是一个所说的话,都是有真如的道理的,都是有真理的。「不诳语者」:不会打妄语的,如来不说假话的。「不异语者」:也不会说出一种奇奇怪怪,怪力乱神这种的话,来惊世骇俗的。
须菩提。如来所得法。此法无实无虚。须菩提。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。如人入闇。则无所见。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。如人有目。日光明照。见种种色。须菩提。当来之世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能于此经受持读诵。则为如来以佛智慧。悉知是人。悉见是人。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。
「须菩提」: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,说,「如来所得法」:如来所得这个实法、这种真实的智慧,「此法无实无虚」:这个法,它是一个真空。所以真空,也没有甚么实在的实体,没有一个实体。「无虚」:虽然没有实体,可是在这个真空里边有一种实相的妙有的存在。它因为有妙有,所以又叫无虚。这个真空不碍妙有;妙有不碍真空,所以,无实也无虚。所以无实无虚,甚么道理呢?就是叫人,没有一切执着相;离开执着相就是妙有真空的理。所以,「须菩提」,你要知道,「若菩萨心」:假设这个菩萨,修菩萨道的这个菩萨的心,「住于法而行布施」:他要着住到有为法上--这个法是有为法--着住于有为法而行布施,就是着相的布施。着相的布施祗可以升到天上去,或者生到人间。
所谓「着相布施生天福,犹如仰箭射虚空」:你着相而行布施,这生天的福报。你好像甚么呢?好像,拿着一把箭,弓箭向空中来射箭一样。向空中来射箭,「势力尽。箭还堕」:这个你那个力量没有了,这个箭又落下来。「招得来生不如意」:你生到天上去,然后天福享尽,又落到人间来,又要受苦了。所以这叫有漏的布施。有漏、有为法而成的有漏的福德,这是不究竟的。就好像人,你祗知道修福而不知道修道,而不知道修行;你就得到天福,虽然得到天福,终究,天福尽,还要受苦的。
这是现在举出一个譬喻来。这个着于法,这个执着生出的一种执着心。「如人入闇」:你行这种布施就好像人,到那个闇的地方去了。「则无所见」:你甚么也看不见。也就是你升到天上去,虽然有天福,但是没有真正的智慧,就没有真正的光明;没有真正的光明也就是黑闇,就是「如人入闇」了。「则无所见」:你没有真正智慧,你闻不到佛法,就是「则无所见」。「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」:假设菩萨他存心,不执着于这个有为法而做布施,「如人有目。」这个他不执着做这个无为法,修无为法而得到这个无漏的果实,得到无漏的果,「如人有目。」这好像人有眼目一样,也就是有了智慧了。「日光明照」:这个日光,就等于你的智慧光。这个智慧光,遍照一切。「见种种色」:所有的一切种种的色相,都可以看得见。
「须菩提。当来之世。」「当来」:就是未来的时候。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」「能于此经」:他能在这一部《金刚经》,「受持读诵」:心里能领纳,身体能力行,能奉持,又再能读,对着本来读;诵,或者不要这个经本就可以,能诵得出来。「则为如来」:这个人,他就能得到如来「以佛智慧」:以这个佛智、佛慧,「悉知是人」:如来他能以佛的智慧,他悉知道这个人的修行。「悉见是人」:也能看见这个人。「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」:他将来一定会得到,无量无边这么多的功德,没有数量、没有边际这么多的功德。那么这么多的功德在甚么地方呢?甚么地方也没有!你不要找,你一找就没有了。你要不找,它就在这个地方;你要一找,一看就没有了。所以头先那个果章说,他在台湾讲佛法就在外边那个地方。你要不讲,真在那个地方;你讲出来了,哦!他一看就没有了。这个佛法就是这么样子妙!
今天晚间这个讲经的时间哪,搬家了,搬到或者三点半,或者四点钟到五点半,或者六点钟。为甚么搬家呢?因为美国这儿有一个中国的武术大会。这个中国的武术是由菩提达摩传出来的。在菩提达摩以前,本来中国也有武术,不过没有那么盛行;菩提达摩到中国,那么武术为甚么就这么盛行呢?因为那时候在少林寺有一些个出家的和尚,那时候大约科学也没有这么进步,所以这出家做和尚,就没有甚么工作。不像现在,又可以打打字,印印这个笔记,这有一些个工作,令你这个心,不打妄想,这都是修行。当时,因为出家人要没有工作的时候,他就发脾气;发脾气,就你障碍我,我障碍你:大家都不能修行。菩提达摩是个祖师,他说,你们欢喜打架吗?我来教你们打功夫。你们谁的功夫学得最精了(精就是精妙了),你就不会被人欺负,不会被人打,你可以打人了。那么你要不学功夫呢,你和人一发脾气打架的时候就吃亏了,被人一打就打躺下了。那么并且又可以运动身体。
菩提达摩这样一说,这些和尚说,对啊,我学会了功夫,再和任何人一打的时候,我就可以打胜仗了。于是乎连中国的武术再印度的武术,这个菩提达摩,把它合起来,变成一种这个少林寺的拳,少林拳。那么这一些个和尚一打功夫,你也想要把这个功夫学得精妙了,他也想要学精妙了。学精妙为的甚么呢?好预备打人的。或者有的就预备挨打的。怎么说挨打了呢?人家打一拳,他这个铜筋铁骨--我头先不对你们讲,有铜头铁罗汉?这和尚的头,像铜那样坚固,身上像铁那么结实。所谓就是你打一拳,踢一脚也不要紧的。那么所以呢,就很多出家人,当时都学这种功夫。
那么学这种功夫不要紧,把这个妄想,也都没有了。一天到晚就是学功夫。所以,把其它这个色声香味触法,这六尘的境界,就都无所动于衷了。色声香味触法,这六尘,就都不动心了。那么无形中这就持戒了。持戒,就在这个时候又生出定了;生出定就开智慧了。所以当时,也有很多的人,因为打功夫就开悟了;开悟了,那么因为这个,所以就传出来有少林派。少林寺的和尚,出来到甚么地方,人人都怕的,没有人敢欺负少林和尚的。所以,这一传呢,就传到现在美国这儿,有了五个馆。五个馆,他们以前常常有的到这儿来看我。这回他们听说我要去听,特意送来四张票,请我们去看的。你们其余的,谁愿意看中国的功夫,想要开悟,可以买票去。我这个呢,因为我也没打算去看,好开悟,所以他送来的,这儿有几个沙弥,或者这个果彰同我去,因为果彰是我最欢喜的一个好孩子,所以,我要同他去。那么今天把这个法会就搬了家了,就这个原因,告诉大家一声。你们谁愿意要去看的话,也就去自己买票去,开不开悟,我不保险的!
B15.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
须菩提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初日分。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中日分。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后日分。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。以身布施。若复有人。闻此经典。信心不逆。其福胜彼。何况书写受持读诵。为人解说。须菩提。以要言之。是经有不可思议。不可称量。无边功德。如来为发大乘者说。为发最上乘者说。若有人能受持读诵。广为人说。如来悉知是人。悉见是人。皆得成就不可量。不可称。无有边。不可思议功德。如是人等。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释迦牟尼佛叫一声空生,「须菩提」,说是,假设「若有善男子」:这个修五戒十善的男子和修五戒十善这个女人。「初日分」:在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后日分。「初日分」,就是太阳将要出来的时候,这是寅卯的时候。「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」:前边那儿讲是用一个身来作布施,现在呢,用恒河沙等身布施,用这么多的生命来作布施。「中日分」:中日分,就是巳午的时候,这叫中日分。「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」:就是不单单初日分用恒河沙等身命来作布施,就是中日分,也用恒河沙等身命来作布施。「后日分」:后日分,就是申酉的时候,叫后日分。「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」:也用这个恒河沙等身命,来作布施。「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」:像这样的作布施,不是单单一天这样来作布施,要用百千万亿劫那么样长的时间,来做身命布施,「以身布施」。
「若复有人。」那么前边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后日分各以恒河沙等身作布施,那么时间又那样的长。可是,假设要再有一个人,「闻此经典」:他听见《金刚经》的这个经典,就单单听见,「信心不逆。」信心不逆,这个「逆」是忤逆,也就是疑惑,信心,不生疑惑心。「其福胜彼」:他这个福德,就超过那个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后日分,以恒河沙等身布施,百千万亿劫,那么长的时间。那么这个人,仅仅就一听这个经典就,「其福胜彼」:他这个福,就超过前边,以身命布施那个人的功德。甚么缘故呢?因为那以身命布施,祗是得一种财施,是一种财施的功德。那么你现在闻这个经典,就叫得法施的功德。财施,是得到福德;这个法施呢,得到智慧。你要是想开悟成佛,一定要有真正的智慧;要有真实的智慧,你才能开悟成佛。你要没有真实的智慧,那么仅有福报,是不会开悟的。所以,「其福德胜彼」。「何况书写」:何况你能以用笔墨来书写这个《金刚经》,又能受持读诵《金刚经》,又能为人解说《金刚经》。
「须菩提。以要言之。」,那么撮要来说一说。「是经有不可思议。不可称量」:这个经,有不可以心思、不可以言议、不可以秤称、不可以这个斗量的那么多的功德。「无边功德」:这个功德是无边的,没有边际。
「如来为发大乘者说」:如来,不是为这一些个小果声闻,说的这个《金刚经》,是为发大乘菩萨心的人,而说的这个《金刚经》。「为发最上乘者说」:这不单发菩萨心行菩萨道,而且还志求佛道,要广度众生,最上的、无上的这种佛乘。
「若有人能受持读诵」:假设要有人能受持这一部经,能读诵这一部经。「广为人说」:来给一般的人讲说。「如来悉知是人」:如来,以这个天眼悉知是人。「悉见是人。皆得成就不可量。不可称。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」:这个人,他都得到成就了,这不可以斗量、不可以秤称的无边不可思议这种的功德。
「如是人等」:像受持读诵书写这个人这样子。「则为荷担如来」:这个就是负担如来所有的家业。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:就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得到无上正等正觉。(弟子:这个负担如来所有的家业,是甚么?)「荷担」,就是担负着。
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乐小法者。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则于此经。不能听受读诵。为人解说。须菩提。在在处处。若有此经。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。所应供养。当知此处。则为是塔。皆应恭敬。作礼围绕。以诸华香而散其处。
「何以故」:甚么原因这一个人就是负担如来家业的人呢?「须菩提。若乐小法者」:假使他要欢喜这个小乘的法,这样的人。「着我见人见」:他着住到我见上,就有一种贪心;着住到人见上,就有一种瞋心;着住到众生相,就有一种痴心;着住到寿者相,也就有这一种的着住到寿者相,这种的愚痴的见。「则于此经」:他在这《金刚经》的里边,「不能听受读诵。」他因为祗欢喜小乘法,所以对于《金刚经》大乘的实相无相的这种的法,他就不能听受。他也不相信,也不能接受;也不会读,也不会诵;也不能为人解说。因为他心量小,境界小,所以对这个大乘法,他就不懂。「须菩提,在在处处」:无论在甚么地方,「若有此经」:假设若有这一部《金刚经》的话。「一切世间」:一切世出世间,这个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,和阿修罗,有天福而没有天德的这种修罗法界的众生,「所应供养」:都应该供养这一部经,应该发心供养。
这供养呢,以前讲过很多,现在把它再讲多一点。这供养,有十种的供养。十种供养都是甚么呢?第一就是香。我们供佛的那个香,要买最好的那个香、最值钱的那个香,不要买那一种香,是几几乎,人家要把它丢到圾垃箩里,丢到那个 garbage ,你把它捡来,来供佛,这是不够诚心的。要用最好的那个香,在佛教里讲这个牛头栴檀。这个牛头栴檀香,烧上可以香四十里。讲《楞严经》我讲过,那个四十里。一点着,就四十里地以内都香。那种的香,那一铢--一铢就是很少的份量--就价值连城。所以那种香是最够诚心的。你看那个婆罗门女,讲《地藏经》,她为甚么把她的家宅都卖了,把她的房子都卖了?就去广求供养,广求供具,去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。她为甚么卖房子呢?就因为,她要拿出她真正的诚心来,所以把自己的房子都卖了;宁可没有地方住,去到外边去露营,也要来供佛。所以这是一种真心。第二种,用甚么来供佛呢?要用这个花。花,就是种种的那个花。好花好香。总而言之,你用多一点钱买花来供养佛,你的功德就多一点;你不要说是,我欢喜吃好东西,我就舍得钱去买,买,尽量来吃。然后供佛,一个仙( cent ,一分钱),我也不舍得了。在那个 garbage 捡一点人家丢到垃圾里头那个花来供佛,这是不够诚心的。这第二种是花。
那么供香有甚么好处呢?供香,你那个身体等到来世,就放香,有一种香气在你身上。你看!释迦牟尼佛口里也放香,身上毛孔也都放香。他身上没有臭气。你为甚么身上有一股臭狐气?臭得不得了!离得三、五 mile (哩)都可以闻得到你这一股臭气。为甚么呢?你说?我说这个话,你笑,真的!你看警察那个狼狗!你离多少 mile ﹙哩﹚,牠一闻你这个味,牠就知道了,这个人在这个地方,牠就会找去。你不要以为三、五 mile ﹙哩﹚,这是远了,这不远的。那个警犭,都可以找得到的,都可以找得见。那么身上会放香气,你用香来供佛。这也不是说,哦!我用点香来供佛,我求着来生我有香气,不是的。你也不要求,不要希望,自然就有的。你的功德到了,你身上就会放香;你功德不到,你就求香,也祗有臭气。你看天人,他为甚么身上放香呢?天上的人都有香气的。他就因为,在前生用香来供佛。
那么花呢?用花来供佛,那更好了。有甚么好处呢?你来生那个相貌,美满、圆满,那个相貌,非常的美丽、非常的好看,所谓人见人爱,谁看见你谁就爱喜。你要是男人呢,就招得一大帮女人欢喜你;你要是女人哪,就引起一大帮男人来跟着你。说,那更麻烦了!我不希望有这么多麻烦。你要不希望,那更好!你看!释迦牟尼佛相貌那么圆满,也就是因为宿生他用香,花,来供佛,所以相貌圆满。那么你要不愿意相貌圆满,怕这个麻烦,那你可以变成那个菩提达摩。你看,菩提达摩,胡子邋遢的,那个相貌很丑陋的,也可以的。不过那随你的心意,你欢喜怎么样就怎么样。第二就是香。
第三呢,是甚么呢?是灯。你在佛前点灯,来生的眼目就明。眼目就明亮,人家看不见的东西,你也可以看得见;人家不知道的事情,你也可以知道。你就会得到天眼通。得到佛眼、法眼、慧眼,得到这个智慧眼、肉眼、天眼,得到这个五眼。为甚么你会有这五眼?就因为你佛前点灯来着。佛前点灯,你这个肉眼也明亮,五眼也会能开的,会开五眼。所以你这个人,说:他有佛眼,我怎么没有呢?哈!你佛前连一滴油也不舍,一对蜡烛你都不买,也不供养佛,那当然你是没有五眼了嘛!你要想有五眼,就赶快地买那个最好的香油,来在佛前点灯供佛,这就会得到这个五眼六通。你看这功德多妙啊!这第三,用这个灯来供佛。
第四是甚么呢?第四,就是璎珞。这璎珞,以前讲那个璎珞珠啊,这个璎珞就是美丽的珠就是了,最值钱的这个珠宝。拿到佛前来供养,供养佛,用这个珠宝,这叫璎珞。这第四,用璎珞珠来供佛。
第五呢,用宝盖。宝盖,有那个幢旛、宝盖。宝盖在空中,像中国那红罗伞,古来作官的顶上不打一把好像伞似的?这个叫宝盖,这宝盖来供佛。这第五。
第六是甚么呢?用这个幢旛。幢旛,就好像这木头对联,这都属于幡之类的;属于幡,这叫幢幡。幢,就是大梵天王那个网罗幢,是一个圆筒形做的,那么一个用珠宝镶上的,也在悬挂到佛前来供养佛,这叫幢旛、宝盖,第七。
第八是甚么呢?第八 … (弟子:幢幡是两个东西?)是两个东西。第八是甚么呢?你不要担心,我没有忘。我现在不是问你;我是告诉你。第八是衣服,是你所有的衣服,最好的那个衣服,做好了,你不要先穿,你要先拿来供供佛。供佛?佛穿你的衣服吗?佛不穿你的衣服,但是这一种表示敬意。这衣服。
我现在算一算还有多少:第一是香,第二是花,第三是灯,第四璎珞,第五是这个宝盖,第六是幢旛,第七是衣服。我觉得这个甚么,第七是衣服。
第八呢,是果食。这种水果,饮食,你吃的东西,都应该供供佛,不应该没有供佛,自己就先吃了。这第八,这果食都要先供佛的。所以我们在以后,所有的居士都记得,在佛堂,或者庙上吃东西,在出家人没有吃的时候,自己不可以先吃的。因为必须要僧人先吃,一起吃,才可以吃的。因为过去我看见,有几个居士到这儿,也不管三七二十一,连佛也没有供呢,拿起来东西就吃。在庙上,不可以这样子的!必须要先供过佛。我们因为是信佛的,信佛就要恭敬佛;恭敬佛就要恭敬法;恭敬法就要恭敬僧。所以在出家人没有吃东西的时候,这自己不要吃。除非有特别情形,这个出家人或者没有时间,或者说,你们可以先吃吧!这样子呢,就可以先吃。那么这一切一切佛法,都有一个法在里边的,不可以太随便了。这是第八,用这个果食来供佛。
第九是甚么呢?用音乐。有人说,是不是 piano (钢琴)?也差不多。不过我们这个音乐就是,敲木鱼,敲鼓,敲钟,或者敲引磬,唱赞,这就叫音乐。以音乐来供养佛。
第十是甚么?第十是最简单,甚么也不必费,就这么合掌;这合掌供养。第十是合掌供养。
你们记得这个供养有这十种。第一是香。第二是花。第三是灯。第四璎珞。第五宝盖。第六幢旛。第七衣服。第八果食。第九音乐。第十合掌作礼。这十种的供养。
那么在这个经典所在之处,这都应该供养的。「当知此处」:你应该知道,「此处」,这个地方,「则为是塔」:这个就是如来的真身所在之处。如来的真身,如来的舍利所在之处,「皆应恭敬」:一般人都应该恭敬。「作礼围绕」:「作礼」,就是叩头顶礼;「围绕」,就是右绕三匝,向右边那么绕佛。我们念〈大悲咒〉,或者念佛,向右这么绕,这就是围绕。「以诸华香」:用这种种花、种种香「而散其处。」「散其处」就是来供养,作供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