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
沙门问佛。以何因缘。得知宿命。会其至道。佛言。净心守志。可会至道。譬如磨铙。垢去明存。断欲无求。当得宿命。
第十三章是说人怎么样能得知宿命,佛告诉我们怎么样得宿命呢 ?就要会道,会道就是明白道。
‘沙门问佛' :有个沙门来请问于佛。‘以何因缘,得知宿命':什么因缘,怎么样修行,修什么法门,才能知道宿命通?‘会其至道':就明白真正的道理了。
‘佛言' :佛就告诉他了。‘净心守志':你要清净其心,要守志,守著你这坚固的志愿。你发什么愿,你就要守著。你不可以才发了愿,过了几天自己又不算了,又说我把这个愿撤回来,这是不可以的,这就不是守志了。你若能净心守志,把心里的黑暗,心里的妄想,心里的贪嗔痴都去了,守住自己这个志愿。‘可会至道':自然就会明白真正的道。真正最高的那个道,好像什么呢?现在举出一个譬喻来告诉你。
‘譬如磨镜' :就好像磨镜子一样。‘垢去明存':尘垢去了,没有了,那明就现出来了。现出来的明,就是
宿命通。‘断欲无求' :你把欲念断了,无所求了,到无所求处,什么也不求了。‘当得宿命':能这样子,你就会得到宿命通。所以我们人修道,一定要没有一切杂念,没有妄想。你要是能没有妄想,没有杂念,你修什么法门,都很快会成功的。你若尽有一些妄想、杂念、贪嗔痴,在肚子里头装满了,那当然你修什么法门也不相应了。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,修行的人,一定要先断欲去爱,把这欲念先断了它。再无求,什么也不求了。你有所求就是苦,无论求什么,求不到,就有个求不得苦。所以这一点是我们各位要注意的。
修行修什么 ?修行就是把我们的妄想修没有了,欲念修没有了,这就是有功夫了。你把你这些嫉妒、障碍、贪嗔痴,都打扫干净了,就会得到宿命通。
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
沙门问佛。何者为善。何者最大。佛言,行道守真者善。志与道合者大。
第十四章是说明善,没有什么能比得过真正的修行,这是最善的。大,就是证得真实的理,这是最大的。
‘沙门问佛' :有一位沙门就请问佛。‘何者为善':什么是最好的事情呢?是应该做的事情呢?‘何者最大':什么事情是最伟大的,最要紧的?是最应该做的呢?
‘佛言' :佛答覆他的问题,就说,‘行道守真者善':你能修行真正的佛法,这就是最好的,不要修旁门外道。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呢?就是不自私,大公无私,忘人无我的。不要有一个自己,要没有自私心,没有自利心,一举一动都是行菩萨道,利益众生。
自己明白了,也想教他人明白 ;自己得到利益,也愿意其他人得到利益,不是自私自利的。能这样子,这是最善的。行道守真是守真理,不要守虚妄、不实在的那种法。修行要明白真理;不明白真理,那就不是守真,能守真这才是最好的。
‘志与道合者大' :你的志愿和你所修行的道合而为一,你能证果,得圣人果,或者证阿罗汉果,或者行菩萨道,这都是最大的。
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
沙门问佛。何者多力。何者最明。佛言。忍辱多力。不怀恶故。兼加安健。忍者无恶。必为人尊。心垢灭尽。净无瑕秽。是为最明。未有天地。逮于今日。十方所有。无有不见。无有不知。无有不闻。得一切智。可谓明矣。
第十五章告诉人忍辱的力量是最大的,能灭一切的垢,明白得也远。
‘沙门问佛' :又有一位沙门请问于佛。‘何者多力':什么事情是最多,力量最大的呢?‘何者最明':什么事情是最明了呢?最有智慧呢?
‘佛言' :佛答覆这问题,就说了,‘忍辱多力':若能忍辱,你那力量就大;若不忍辱,就没有力量,你忍辱的这种力量,是没有穷尽的。为什么它这力量大呢?因为‘不怀恶故':它就是一种善的力量,没有恶的力量在里头,完全是善的,不怀恶故。因为你是善的,这力量就没有穷尽。
所谓柔能克刚,软的能克硬的 ;弱能胜强,软弱的能把刚强的胜了。我常跟大家讲,牙为什么会掉呢?就因为它硬;舌头为什么不掉呢?就因为它软。你就算活到几百岁,碰见的人都是掉牙的,没有人掉舌头的。舌头就因为它软,能忍辱,所以忍辱的力量最大。‘兼加安健':又兼上它还平安、健康、健全。
‘忍者无恶' :能忍耐的人,一定不会做恶的。‘必为人尊':你不做恶,一定会得到人的尊敬。‘心垢灭尽':你心里的自私自利、贪嗔痴,种种染污的念头,那些欲心,要是把它灭尽了,就‘净无瑕秽':你清净得一点毛病也没有,一点瑕疵也没有,一点染污的心也没有,就只是清净心。‘是为最明':你若能把心里的黑暗去尽了,这才是最光明的,最有智慧的。
‘未有天地':在没有天地以前,‘逮到今日':到现在。‘十方所有' :就是从无始以来,十方所有的,‘无有不见':没有看不见的。‘无有不知':也没有不知道的,就是从无始劫到现在,所有的事情都知道。‘无有不闻':也没有一件事情没有听过。‘得一切智':为什么能这样子呢?就因为你得到一切智。‘可谓明矣':这才算是真正明白,真正明了,真正有智慧了。
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
佛言。人怀爱欲。不见道者。譬如澄水。致手搅之。众人共临。无有睹其影者。人以爱欲交错。心中浊兴。故不见道。汝等沙门。当舍爱欲。爱欲垢尽。道可见矣。
第十六章说明了我们一般人的心,心水本来是澄清的,但你要是把它搅浑了,就不澄清了。澄清是什么呢 ?就是道。不澄清呢?就是爱欲。这爱欲障著我们不明心见性,障著我们不能见道,就是不能证果。证得初果就是见道位,也就是见道了。
‘佛言' :佛说,‘人怀爱欲':这个法为西方人讲,是很讲不通的,西方人无论什么都讲爱、讲欲。尤其是天主教、耶稣教——主啊!爱我,我啊!爱主。和主搞成恋爱,这就像男女恋爱似的。天主教、耶稣教,那修女说是和主married(和主结婚了),这真是根本就不懂得道。人怀爱欲,人所怀抱著,心里所怀念的就是爱和欲,什么都讲爱,什么都讲欲。‘不见道者':你修道不明白道,一边修,就一边丢;一边教你没有爱欲,你这边爱欲就更多一点。
‘譬如澄水' :你有爱欲来袭不见道,就譬如什么呢?譬如那澄清的水,‘致手搅之':用手把这澄清的水搅浑了它,因为这水里有一些沙泥,有一些微尘在里头。你若没有微尘,你搅它,它也不会浑的。这微尘是什么呢?就是爱欲。这爱欲就像水里的微尘似的;生这个爱欲心,就譬如你用手来搅。‘众人共临':所有的人,都来到这水的旁边,共临于水,就是站在水的旁边。‘无有睹其影者':谁也看不见这水里有自己的影子,为什么呢?就因为你搅浑了嘛!为什么你不见道呢?也就因为你这爱欲浑了嘛!
‘人以爱欲交错' :人啊,一天到晚想这个爱,想这个欲,想这种不干净的东西。交错,就是想来想去都是这个东西。‘心中浊兴':在你心里头,智慧水浑了,没有智慧了,这是浊兴起了。‘故不见道':所以你就不明白道,修道修来修去,也不证果,也不见道,为什么呢?就因为你有爱欲心;你若没有爱欲心,很快就会见道了。
所以佛说‘汝等沙门' :这汝等沙门,连我们现在这些比丘、比丘尼都包括在内呢!‘当舍爱欲':都应该把这个爱和欲舍了它,这舍爱欲,不是说:‘噢!我很讨厌的,我见到女人就发脾气,赶她走。'不是那样子。那要怎么样呢?要见如不见,闻如不闻,也不需要讨厌她,但是也不动心,不动念头。当舍爱欲,‘舍'就是布施出去了,好像你布施钱给人,你已经布施了,自己就不能再有了,所以要把它舍了。舍给谁吃?舍给你爸爸,舍给你妈妈。‘爱欲垢尽'.爱和欲念这种邋遢污浊的垢若是没有了,‘道可见矣':你所修的道,就可以见道了,就可以证果了。
第十七章 明来暗榭
佛言。夫见道者。譬如持炬。入冥室中。其冥即灭。而明独存。学道见谛。无明即灭。而明常存矣。
第十七章是显出无明是没有体性的,因为没有体性,所以它一灭就灭了,你一见道,无明就会灭了。
‘佛言' :所以佛说‘夫见道者':所说见道的这个人。‘譬如持炬':就好像有一个人拿著一把火炬一样。‘入冥室中':到这黑暗的房子里边去。‘其冥即灭':这黑暗即刻就没有了。‘而明独存':而这光明就存在了,因为你有火炬。这火炬就是人的智慧,言其你有智慧就能破这无明。无明就是这一个黑暗的房子,你若有了智慧,这黑暗的房子也会变成光明了,所以说而明独存。
‘学道见谛' :学道能见到真理的这种人。‘无明即灭':你那无明即刻就没有了。‘而明常存矣':无明既然灭了,智慧就会常常存在的。
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
佛言。吾法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。言无言言。修无修修。会者近尔。迷者远乎。言语道断。非物所拘。差之毫厘。失之须臾。
第十八章说明了念、修行和有无这种的关系。
‘佛言,吾法念无念念' :佛说,我这个佛法,在念上就是要没有一个念,连没有念的这个念,都没有的,所以叫念无念念。‘行无行行':在我这法里头,修行也是用的无功用道,修行也不要有执著,要和没有修行是一样的,连那没有修行的那个行字,都不要存在的。
‘言无言言':言就是所说的这个语言,也不要执著这语言,把没有执著语言的那种意思、那种念,也都没有了。‘修无修修' :修的时候也是修的无功用道,修而无修,证而无证。就是修道,也没有一个修道那个修的思想,这些都要没有的,这就是没有一切执著,把一切执著都空了,连那个空都要空了它。
‘会者近尔' :你若会得,会得就是明白了,你若明白这个道理的话,就与道相近了。近尔,就是相近了,不会远了。‘迷者远乎':你要是不明白,你迷昧这个道理,就离道很远了。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样子?我告诉你们,这是‘言语道断':说也说不出来,想也想不到,言语道断,说不出来这个妙处,所谓‘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',心所要想的也没有了,一切一切都空了。‘非物所拘':不被物所拘住了,因为物也是真如的本体。这时候你若能会得这种的境界,所有的山河大地、森罗万象,都是真如的本体,所以就不为物所拘了。‘差之毫厘':这修行方法你若差了一丝、一毫、一厘那么多,就‘失之须臾':在很快、很短的时间内就丢了,就找不著了。所以要自己把这种执著破了,就能得到这种境界。
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
佛言。观天地,念非常。观世界。念非常。观灵觉。即菩提。如是知识。得道疾矣。
第十九章是佛教人观‘一切唯心造'这种道理,要把虚妄的去了,存这实在的。天覆著我们,在上边 ;地载著我们,在下边,对凡夫来讲,这都是常住的、不坏的。可是这并不是常住不坏的,它也是有这种新陈代谢,它不是常的。
‘佛言' :所以佛说,‘观天地':你观察这天地。‘念非常':你看天地有寒暑,寒来暑往,春夏秋冬的这种情形。地就有山,又有河,也是互相迁变,不是一定的。所以这都是生灭法,不是心里头的这种不生灭法,所以说念非常,这不是一种常的。
‘观世界' :这个世,是以迁流为义,就是迁变的,不是常的;界是以方位为义,它们也都是生灭的,也都不是常住不坏的,都是不常的,所以说‘念非常'。‘观灵觉':你观自己这灵明觉性,‘即菩提':这就是一个菩提性。
‘如是知识' :你能像这样子去研究,这样子来认识,这样地知道它,‘得道疾矣':你很快就会得道了。因为你明白这理了,你就会得这个道;你不明理,所以就不得道。
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
佛言。当念身中四大。各自有名。都无我者。我既都无。其如幻耳。
第二十章指示人用这四大来观身,知道这身体如幻如化,是虚妄不实的。
‘佛言' :所以佛说,‘当念身中四大':我们人应该想一想,想我们身中这四大,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和合
而成的,四大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。我们身中这坚硬的,就属于地大 ;这湿润的,就是水大;温暖的,这属于火大;出入呼吸和这动的,是属于风大。
‘各自有名' :这四大各自有名,每一大有每一大它自己的名字,都各自有名。‘都无我者':也没有哪一个地方叫做‘我',你说这全身,你来数——头有头的名字,脚有脚的名字,眼有眼的名字,耳有耳的名字,鼻有鼻的名字,舌有舌的名字,口有口的名字,从头到脚,各有其名。所有的地方都各有其名,你说哪一个地方是有一个我?哪一个地方叫一个我?没有一个地方叫做我!那么,既然没有一个地方叫做我,为什么要执著这个我?为什么要杷这个我看得那么重?所以这整个身体也没有一个我的名字,都无我者。
‘我既都无' :我都没有了。我既然没有了,‘其如幻耳':所以这身体是如幻如化的,没有真实的,无论能观、所观,都是虚妄的,都是幻化的。若能明白这是如幻如化,你就能明白空、假、中的道理,空观、假观、中观的这种道理。你能明白这道理了,那你就知道这个身体是虚妄不实的。
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
佛言。人随情欲。求于声名。声名显著。身已故矣。贪世常名。而不学道。枉功劳形。譬如烧香。虽人闻香。香之烬矣。危身之火。而在其后。
第二十一章是教人明白好求声名的人,不单是没有益处,而且有害处。
‘佛言' :所以佛说,‘人随情欲':人顺著他自己的情和欲,‘求于声名':去追求声名,就是去追求一个好名誉。‘声名显著':等声名成功了,这时候,‘身已故矣':这身也就快死了。你声名成功了,也就老了;老了就快死了,所以啊,没有什么大意思!
‘贪世常名' :贪求世界上这一个普通的、寻常的名誉,也就是平常的名誉。‘而不学道':你不去修习道果,‘枉功劳形':这就枉用了功,劳苦了身形。‘譬如烧香':譬如你点著一块香,‘虽人闻香':虽然这人闻著有一股香气,‘香之烬矣':可是那个香烧完了的时候,‘危身之火':那火烬啊,或者就会著大了,把身就烧死了。所以说危身之火,‘而在其后':很危险的事情在这后边就会发生的。
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
佛言。财色于人。人之不舍。譬如刀刃有蜜。不足一餐之美。小儿舐之。则有割舌之患。
第二十二章是指示明白财色这两个字,它的滋味少,可是伤害很多。所以有智慧的人,不要像小孩子那样无知识,贪这甜味。
‘佛言,财色于人' :这世间一个财,一个色,这两种把很多修道的人都给害了。修道的人放不下财,就贪财;放不下色,就贪色。你贪财好色,那道业绝对不会成就的,所以说,财色于人,‘今之不舍':人人都舍不了这个财和色。好像什么呢?这里举出一个譬喻来,就‘譬如刀刃有蜜':那刀刃上有一点点的蜜糖。‘不足一餐之美':不够吃饱一餐的这种美好味道。‘小儿舐之':这个小儿看见那刀刃上有糖,这糖就是指这个财色。无知的人贪这财色,就好像贪刀刃上的蜜似的,‘则有割舌之患':就有把舌头割断了这种的危险。所以我们人对于财色,一定要把它看破放下,才能得到自在。
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
佛言。人系于妻子舍宅。甚于牢狱。牢狱有散释之期。妻子无远离之念。情爱于色。岂惮驱驰。虽有虎口之患。心存甘伏。投泥自溺。故曰凡夫。透得此门。出尘罗汉。
第二十三章这说明了人的妻、子和房子,把人都埋葬在里边了。这种的埋葬比牢狱还厉害,所以人应该远离这种东西,应该知道它的厉害。
‘佛言' :所以佛说,‘人系于妻子':人被妻、子绑住了。系于妻、子,就是被他们绑住。‘舍宅':这房子也都把人绑住了。所以说,在家人有这三大件在身上,天天都披枷戴锁的。
这个‘枷'是家庭的‘家',有家庭就像戴枷似的。枷是木头做的,把它戴到头上这么锁上,你没有法子拿得下来,这就叫枷。戴枷,是犯罪了就戴这个枷。那么有了这个家,就被枷住了。好像我们有一些居士有家,行动就不自由,想到天上去,也去不了 ;想到地下去,也去不了,就在家里枷住了,这就是系于妻子,做什么都不方便。有小孩子,这叫‘手捧子',手上戴著那个刑具,行动也不方便,这叫手捧子。有父母,就像镣上戴那个脚镣子,这是三大件,有家庭的人都有这些,所以这叫系于妻子。这系就是被它绑上了,被妻子绑上了,被舍宅绑上了,就是有个房子也放不下,这也是被绑上了。‘甚于牢狱':这种妻、子和房子也就是人生的一个牢狱。
‘牢狱有散释之期' :坐牢还有坐完了的时候。‘妻子无远离之念':对妻子呢,无远离之念,就不想远离,你就算想离开,也不是真的。好像人说:‘要出家!要出家!'要出家就出了嘛!讲它干什么?这就是因为没有远离之念,所以就这么唱唱歌而已。
‘情爱于色' :对这个情、爱和女色,‘岂惮驱驰':不怕被它所驱驰,不怕被情爱和色来支配,所以说岂惮驱驰。‘虽有虎口之患':虽然就好像在老虎的口里一样,但是‘心存甘伏':心里宁可被老虎吃了,也愿意的。
‘投泥自溺' :就好像投到泥里头,自己把自己淹住了,淹上了,‘故曰凡夫':所以才叫做凡夫。‘透得此门':你若过得去这个门,什么门呢?就是情欲、情爱和色这个门,与妻、子、房舍这个门。你若能透过去,那就是过关了。‘出尘罗汉':这就是一个出尘的阿罗汉,或者可以说是一个要证果的圣人。
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
佛言。爱欲莫甚于色。色之为欲。其大无外。赖有一矣。若使二同。普天之人。无能为道者矣。
第二十四章讲的是YIN欲心,YIN欲心若是断了,一定会证果,证得阿罗汉果。可惜这是不容易断的,所有的众生都有这种毛病。所以在《楞严经》上说‘YIN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'欲心若是不除去,你就不能证得阿罗汉果。
‘佛言':佛说,‘爱欲莫甚于色':所谓爱欲,这个情爱和色欲也就是YIN欲心,莫甚于女色。‘色之为欲' :色这种的情欲,你说怎么样啊?‘其大无外':它这种大法,再没有比这更大的了,没有可以超出这情欲再大的范围了。‘赖有一矣':幸亏色欲只有一个,‘若使二同':假若再有一个这么厉害的东西,再有一个和它一样的,‘普天之人':普天下所有的众生。‘无能为道者矣':谁也不能修道了。就是说只有一个都这么厉害了;要是有两个,一时间就会把人都给吃了,没有人再可以修道了。还可以这么讲,这个色也可以说是女的被女色所迷,男的被男色所迷。男、女都有同XING恋,男的和男的同XING恋,女的和女的同XING恋、这都叫被爱欲所迷。
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
佛言。爱欲之人。犹如执炬。逆风而行。必有烧手之患。
这是第二十五章,说明了爱欲是不可以接近的,不可以接近爱欲的这种情形。
‘佛言' :佛说。‘爱欲之人':纵欲贪爱的人,就是顺著你自己的情爱和YIN欲心这一类的人。‘犹如执炬':就好像拿著一把火炬。‘逆风而行':迎著风走路,‘必有烧手之患':一定会把自己的手烧坏了。烧了手这还是一个小问题,恐怕有烧身的这种患啊!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,不接近这是最好的。
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
天神献玉女于佛。欲坏佛意。佛言。革囊众秽。尔来何为。去。吾不用。天神愈敬。因问道意。佛为解说。即得须陀洹果。
这个天神就是天魔,也就是魔王波旬。这魔王等佛成道的时候,他就先派了很多魔眷属,也就是军队,去想扰乱佛,但佛不被他所转。这第二十六章就是说佛不被魔王所扰乱,还能把魔王化过来,成为佛的一个护法。
‘天神献玉女于佛' :天上的魔王送了三个玉女给佛。什么叫玉女呢?就是生得非常美貌,像玉那么样地可爱。这三个玉女,不但相貌是人间所没有的,天上也没有那么样地美丽。‘欲坏佛意':他的用意就是想教佛生YIN欲的念头。坏,就是想要破坏佛修道的意志和愿力。
‘佛言' :佛就说了。‘革囊众秽':佛说不论是男人,是女人,男人生得相貌俊美的,也是一样,女人也是一样的。不是单单说女人怎么样怎么样坏,男人就没有那么坏了。所以佛言革囊众秽,是说人的身体就是一个皮革之囊。革就是皮革,就是皮包著这么一个bag(袋子),这囊就是一个bag。众秽,里面装著什么东西呢?里面除了屎,就是尿,你说这有什么好?
在外皮上看那男人长得非常俊美,非常好看。再好看也不过好像阿难似的,生得相貌那么俊美,摩登伽女一看就爱上了。她就去佛那儿,佛说 :‘你爱他什么?'她说:‘他鼻子也长得好,眼睛也长得好,耳朵也长得好,面孔也长得好。'
佛说 :‘好!你爱他鼻子,我把他鼻子割下来给你;爱他耳朵,我把他耳朵割下来给你;爱他眼睛,我把他眼睛挖出来给你,你拿回去啰!'她说:‘那又不行了。'
那么这男女相爱,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?这个相貌生得再好,里边都是革囊众秽、里边装的是屎、尿,九孔常流不净,眼睛就有眼眵(屎)出来,耳朵就有耳垢,鼻子又有鼻涕,口又有口水,大小便利等。你说这究竟哪个是干净的呢?所以这叫革囊众秽,众秽就是众邋遢的东西。
‘尔来何为' :说,‘你送这个来给我,有什么用呢?这对我没有用啊!'‘去,吾不用':你赶快回去,我不要的!
当天魔献这些女人给佛的时候,佛一看这三个女人,就观想 :‘唉呀!你们要是老了的时候,面上的皱纹不知多少啊?那皱纹很难看的,老得那个样子,头发也都白了,什么都是很难看的。'佛这么一想,魔女自然就现出这么个样子来。自己一看自己,这真没有什么意思,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。所以佛就教她们去了,说:‘去!吾不用!我不用你们。'
‘天神愈敬' :这时天魔看见佛道心这么坚固,所以他愈发恭敬了。‘因问道意':因此请求佛为他说法。‘佛为解说':佛就给他说法。‘即得须陀洹果':这天魔也就即刻证得须陀洹——初果阿罗汉。
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
佛言。夫为道者。犹木在水。寻流而行。不触两岸。不为人取。不为鬼神所遮。不为洄流所住。亦不腐败。吾保此木。决定入海,学道之人。不为情欲所惑。不为众邪所娆。精进无为。吾保此人。必得道矣。
第二十七章是说一个譬喻,就是学道的人要远离一切的障碍。什么叫两岸呢 ?两岸就是情和欲,有见思的情欲,又有无明的情欲。见思的情欲就是执著生死,像此岸一样;无明的情欲就是执著涅槃,也就好像触到彼岸一样的。经文上说,人拿这木头和鬼神取这木头,这是譬喻所有一切邪见的网缠著人,就好像木被人取似的;见思这个网把人盖住了,就好像木被鬼神遮了一样。
至于洄流所住,这洄流所住就是懒惰,和精进正相反。腐败和无为法正相反,因为他不能直心正念真如,所以他常常想精进却又退了。就像那洄流虽流得很急,但是它一转弯又流回来了 ;流回来了,所以他就不能达到这无为法;不能达无为法,他就著相了;那么所修的福慧就修不成功,像木头烂了似的;他就必须要堕落,不会到涅槃的彼岸,不会了生死,这就是被这情欲所迷,和爱见的众邪所娆了。若正念真如和精进,明白法的本性本来就是无为,能这样子,不为情爱所转,你一定会得道的,这是这一段文大概的意思。
‘佛言' :佛说了,‘夫为道者':说这修道的人。‘犹木在水':就像一个木头在水里一样。‘寻流而行':顺流向下走。‘不触两岸':不被两岸的石头所触、所障碍。触两岸就是把这木头留下来。没有触两岸就是这木头不会被这两岸所留,不被情爱所留,这木头就好像一个修道人似的。‘不为人取':也不会被人拿去。‘不为鬼神所遮':也没有被鬼神遮挡住。‘不为洄流所住':也不会被流过去又流回来的这种洄流所停止了。‘亦不腐败':也不会腐烂、败坏。‘吾保此木':我保证这一个木头,‘决定入海':一定会到大海里头去。‘学道之人':学道的这个人,‘不为情欲所惑':不被爱情、物欲圻迷惑。‘不为众邪所娆':不被一切的无明,一切的懒惰所障碍。‘精进无为':精进修这个无为法。‘吾保此人':我保证这个人,‘必得道矣':一定会得道的。
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
佛言。慎勿信汝意。汝意不可信。慎勿与色会。色会即祸生。得阿罗汉已。乃可信汝意。
这是第二十八章,佛知道我们人这个‘意',就好像一匹马似的,难调难伏。还有这个‘色',无论男色、女色都应该离它远一点。你不离它远一点,就会有祸生。可是我们众生从无量劫以来,就是恣情纵欲,在六道轮回里打转转,不能证得阿罗汉果,就因为常常和无明、爱见,还有慢在一起。因为这样子,我们人就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,你不可不小心、不谨慎。你一定要小心、谨慎,不和色会,不要信自己的意。
‘佛言' :佛说了,‘慎勿信汝意':你不要听你自己意念的话,你不要信你自己所想的东西,所以说你要特别谨慎一点,特别小心一点,不要信你的意念和你那个意思。‘汝意不可信':你那个心意是靠不住的,不可以相信的。
‘慎勿与色会' :你切记谨慎一点,不要著到一切色相上。‘色会即祸生':你若是和色相合而为一,就会有祸患生出来了。‘得阿罗汉已'..你若得到阿罗汉了,证果了,断这见思烦恼了,‘乃可信汝意':你那时候,才可以稍微信你自己的意念一点,还不可以多信。
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
佛言。慎勿视女色。亦莫共言语。若与语者。正心思念。我为沙门。处于浊世。当如莲华。不为泥污。想其老者如母。长者如姊。少者如妹。稚者如子。生度脱心。息灭恶念。
这是第二十九章,说明白男的要远离女的,女的也应该要远离男的,防备有错误生出来,这就是用生善灭恶这种的方法,来对治自己这种爱欲,所以说好像莲华似的。这无论是男的,可以这么样来比较 ;女的,也可以这么样来比较。就好像莲华,虽在污泥里头,可是不染污泥,出污泥而不染。自己这样一想,这念头也就会正了。你念头一正了,这就是自利了。你要是看见老的女人,就像母亲似的;女人看老的男人,就像自己的父亲似的。如果男人看见女人和自己差不多年龄的,或者比自己稍微大一点的,就作为自己的姊姊这么样观想。要是比自己年轻的,就好像自己的妹妹似的。若是小孩子,就像看自己的小孩子一样,要发心来度脱他。你发心来度脱他,你有一种慈悲心,这就是利他。你既然自利,又能利他,这种自利利他的行为相应了,那么恶念自然就没有了,也就没有那么多妄想了。
‘佛言,慎勿视女色' :这是男人对女人,才这么样说;女人对男人,就可以说是慎勿视男色,可以相反过来说。‘亦莫共言语':也不可以和他(她)在一起来讲话,不要说是开玩笑了,连讲话都不可以的。‘若与语者':或者有什么事情应该说话时,那怎么办呢?若与语者,就是有事情在一起,应该讲话的时候,又怎么样呢?‘正心思念':就是不要有邪心,要有正心。‘我为沙门':男人就说我为沙门,我为比丘;女人就说我是比丘尼。‘处于浊世':不论男的、女的都是处在这五浊恶世上,‘当如莲华':这五浊恶世是一个不干净的地方,但我们应该像莲华一样。男的,也可用莲华来比喻;女的,也可以用莲华来比喻。‘不为泥污':莲华生在泥里头,可是不为泥所染污,它是出污泥而不染的。
‘想其老者如母' :那么就想老者,比我老的女人,就是我母亲;比我老的男人,就是我的父亲,你要这样想。‘长者如姊':比我自己稍微大一点的,就像我姊姊似的;比我自己稍微大一点的男人,就像我哥哥似的。‘少者如妹':比我小的,就像我的妹妹似的,这是男人看女人。女人看男人呢?比我小的,就像我的小弟弟似的。
‘稚者如子' :幼稚的年龄,不过十岁以上的,都叫稚童。看这幼稚的人,就好像自己的子女一样。‘生度脱心':无论是父亲、母亲、哥哥、姊姊、弟弟、妹妹,都要生一种度脱他(她)离苦得乐的思想。‘息灭恶念':那么,自己这邪恶的念,也就是YIN欲心,就可以停止了。
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
佛言。夫为道者。如被干草。火来须避。道人见欲。必当远之。
这是第三十章,告诉人要远离一切的欲念,不要被欲火所烧了。什么叫干草呢 ?好像六情,这六根就有个情,好像干草似的;而六尘这种境界,就好像烈火似的。你没有到心和境都两忘的时候,就应该修远离的胜行。什么叫心境两忘呢?就是‘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',心也没有了,真地是空了;‘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',也没有一种境界了,心也空、身也空,心境双忘了,眼看一切物,也都没有了。这时候,就可不为六根、六尘所转了。
‘佛言' :佛说,‘夫为道者':你们这些修道的人,也可以说是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凡是修道的人都包括在内了。‘如被干草':就好像那干草一样的,这是说男女这种情形,就好像干柴近烈火似的。这干柴就是干草,草干了,你用一点点火点它,它就都著了;一著,就烧了。
‘火来须避' :所以火若来了,你应该远避,要离开它远一点。修道的人,那火来了,你应该远避。什么叫火呢?就是欲爱,也就是情欲这种六尘的境界。六根属于情,六尘属于境。这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和六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把人都迷了,迷得人醉生梦死。
所以‘道人见欲' :修道的人见到欲,‘必当远之':你应该远著它,如果你能见如不见,闻如不闻,‘眼观声色内无有,耳听尘事心不知'。你在这时候,就不必修远离行,你就天天和它在一起,也不会有麻烦,这样是可以了;要是不能这样子,那就要修远离行。
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
佛言。有人患YIN不止。欲自断阴。佛谓之曰。若断其阴。不如断心。心如功曹。功曹若止。从者都息。邪心不止。断阴何益。佛为说偈。欲生于汝意。意以思想生。二心各寂静。非色亦非行。佛言。此偈是迦叶佛说。
第三十一章说明人断欲应该从心上断。你想知道断心的方法,你应该知道欲是从心意生出来的,心意是从思想生出来的。
你看这思想是自己生出来的呢 ?还是从他生出来的?还是共同生出来的?或者是没有因就生出来的?你还要知道这思想是在里边呢?还是在外边?是在里外的中间呢?或者是在过去呢?或者是在现在呢?或者是在未来呢?
你像这样来找思想,这思想也变成寂静了,没有自体。思想已经寂静了,你的心意也都寂静了 ;心意既然寂静了,你的欲也就寂静了;欲既然寂静了,所以你看一切的色、法就好像镜里边的像似的。既然像镜中的像,那就不是真的,一切的行为也像泡沫似的,那泡沫也不是真的。所以诸佛都是这样来辗转观察,辗转传授,就是传这调心的方便法门,令你先调伏其心。
‘佛言' :所以佛说,‘有人患YIN不止':不止就是不可以停止。有人有YIN欲的毛病,他一时一刻也不能停止这YIN欲的心。因为他欲念这么重,这么厉害,不能停止。他就想法子了,想什么法子呢?‘欲自断阴':想把自己的男根断了,割去它。
‘佛谓之曰' :佛对他就说了。‘若断其阴':你说你想要把自己的男根割断,‘不如断心':你还不如把你那妄想心割断了。‘心如功曹':心就好像工人的一个头儿似的,一个功曹。功曹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,他做一个头儿,就好像一个boss(老板)似的。‘功曹若止':你这个头子若停止了,‘从者都息':那么跟著他做工的这些人就都停止了。因为你心里打这妄想,它才有这种行为;你若心不打妄想,也就没有人帮助它了,所以从者都息,就是都停止了。‘邪心不止':你这个YIN欲的邪心若不停止,‘断阴何益':你把你的男根断了它,又有什么用处呢?那根本就是没有用的。
‘佛为说偈' :佛随著就给他说一首偈颂。‘欲生于汝意':说YIN欲的念头就生在你心意里边,是由你心意生出来的。‘意以思想生':这意又怎么生出来呢?就由思想生出来的。‘二心各寂静':你这欲心也寂静了,你这思想、种种邪知邪见也都停止了,这两种的心都停止了,都寂静了。‘非色亦非行':就没有一种色欲的行为,也没有一种色心的行为,你这欲念的行为都没有了。‘佛言':佛又说了,‘此偈是迦叶佛说':这就是迦叶佛所说的偈颂。
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
佛言。人从爱欲生忧。从忧生怖。若离于爱。何忧何怖。
第三十二章是说明了人为什么有忧愁恐惧 ?就是因为人有这爱欲,所以才有忧愁恐惧;若把这爱欲断了,就没有什么忧愁恐惧了。我们人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,妄认这四大为自己的身相;妄认这六尘缘影为自己的心相。所以就执著贪恋,不愿意把它放下。因为这样,所以就有种种的麻烦生出来。这种种麻烦生出来了,就有很多的忧愁、烦恼,也就生了种种的恐怖。你若能观察这四大,你能知道这身是四大和合而成,本来没有一个我;你再观寂这六尘缘影也是空的,没有的;你知道这心是无常的;你能把爱欲心先要断了;你这忧怖也自然就都没有了。
‘佛言' :所以佛说,‘人从爱欲生忧,从忧生怖':因为有这个爱欲,就有所忧患,有忧愁,有烦恼;从那个忧愁、烦恼,就会生出一种恐怖心来。‘若离于爱':你要是能把这欲念和这爱断了它,或者转变了它。‘何忧何怖':有什么忧愁?又有什么可以恐怖的呢?没有了!人之所以会有忧愁恐怖,就因为有这种执著,放不下,所以才有忧患和恐怖。
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
佛言。夫为道者。譬如一人与万人战。挂铠出门。意或怯弱。或半路而退。或格斗而死。或得胜而还。沙门学道。应当坚持其心。精进勇锐。不畏前境。破灭众魔。而得道果。
这是第三十三章了,用譬喻说明修道的人应该有戒定慧这三无漏学,要一心来精进学道。就好像有一个人,有无始的虚妄,种种的习气,和一切的惑——见惑、思惑、尘沙惑这种种的惑。你能专一其心来学道,这就譬如一个人。你有很多的虚妄,很多的惑、习气,这就譬如万人。你能受持净戒,就是修持这个戒,这就譬如什么呢 ?譬如你挂上铠甲,挂上盔甲了。然后你再能坚持其心,就没有怯弱了,这就是一种戒力的精进。你能精进勇猛,不会在半路上退回来,这就是一种定力。有定力,就不会半路退回。你再不怕前边种种境界,不怕前边有许多敌人等在那儿和你作战,若不怕他,你就不会和人家一战争就死了,这就是一种慧的力量。
你合戒定慧这三种的力量,便能破灭那无始的习气,无始的虚妄。这种种的毛病就等于众魔,能破这个众魔,你就可以证得道果 ;你能证得道果,那就是作战得胜回来了。
‘佛言',‘夫为道者' :这个修道的人。‘譬如一人与万人战':你能专一其心来修行,就好像一个人和万人战,这就是说除去种种的习气、毛病、虚妄、贪嗔痴,就好像与万人作战似的。在这个时候,你‘挂铠出门':就像披上盔甲和人作战,是不怕的。‘意或怯弱':你要是心里不坚固,好像怕了似的,就是怯弱。‘或半路而退':或者修行修行,不修行了,半路而退了。‘或格斗而死':或者因为和这虚妄的习气、魔军来作战,就战败了,修行不成功,死了。‘或得胜而还':或者是得胜回来了。
‘沙门学道',‘应当坚持其心' :应该把心坚固了,不要半途而废。‘精进勇锐':向前精进勇锐,只有进而不能退。‘不畏前境':不怕前边的敌人那么多。‘破灭众魔':把一切魔王都破灭,都打败了。‘而得道果':自然就能证得道果。
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
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。其声悲紧。思悔欲退。佛问之曰。汝昔在家。曾为何业。对曰。爱弹琴。佛言。弦缓如何。对曰。不鸣矣。弦急如何。对曰。声绝矣。急缓得中如何。对曰。诸音普矣。佛言。沙门学道亦然。心若调适。道可得矣。于道若暴。暴即身疲。其身若疲。意即生恼。意若生恼。行即退矣。其行既退。罪必加矣。但清净安乐。道不失矣。
第三十四章说明了人学道的方法,应该好好地调身、调心,不要令身心或者太紧张了,或者太懒惰了。在儒教里也讲,你若往前进得快,往后退得也快。你修道时,不要忘了这个道,也不要帮著这个道,要这样子。能这样子,这才是修道的一个好办法 ;你若不是这样子,你修道就不能成道了。因为你不会用功,不是紧了,就是慢了。所谓‘紧了绷,慢了松。'紧了绷——就像弹琴,弦若紧,它就断了,这叫紧了绷;慢了松——你弹的弦很不紧,那它又太松了。所以说:‘不紧不慢才成功。'也不紧,也不慢,这修道才能成功的。
‘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' :有一个沙门,晚间诵持迦叶佛那个时候留下的遗教经,他诵念这经时,‘其声悲紧':他声音很悲恸,很紧张的样子。‘思悔欲退':他就自己觉得很惭愧,又想要不修行了,要退步了。
‘佛问之曰' :佛就问他了。‘汝昔在家':你在家的时候,‘曾为何业':是做什么职业的?你做的是什么事情啊?‘对曰':这个沙门对佛就说了,‘爱弹琴':我最欢喜奏乐弹琴,我欢喜做这个事情。
‘佛言' :佛对他说,‘弦缓如何':那你就懂得弹琴嘛!这弹琴的弦若是缓慢了,松了,会怎么样啊?‘对曰':这沙门就对佛说,‘不鸣矣':弹不响了。弦若松了,就弹不响,琴就不鸣了,就没有音乐了。
‘弦急如何' :这弦如果太紧了,又怎么样呢?‘对曰':这沙门就对佛说,‘声绝矣':那么这一弹,弦就断了,也没有声了。
‘急缓得中如何' :也不急,也不缓,这急缓正相当时,又怎么样呢?‘对曰':这沙门对佛说,‘诸音普矣':这音乐就奏得普遍都响了,很好听的。
‘佛言' :佛对沙门说,‘沙门学道亦然':这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的沙门,想修习道业,也是要这样子。‘心若调适':你心也不紧也不慢,‘道可得矣':你就可以成道了,也不要著急,也不要懒惰,这就可以得道了。
‘于道若暴' :你在修道的时候,如果很暴躁,很著急的话。‘暴即身疲':你这一著急,一有火气,这身很容易就疲倦了。‘其身若疲':你身既然疲倦了,‘意即生恼':你的意念也就生出烦恼来了。‘意若生恼':你意念假如生了烦恼,‘行即退矣':你一生烦恼,就会退心、退步,就要还俗不修行了。‘其行既退':你这行为既然向后退,不精进了,‘罪必加矣':你的罪孽也一定又加多,又加重了。
‘但清净安乐' :你单独地,你就是一个人清净其心,安乐其心,‘道不失矣':这就不会不得道了,一定会得道的。
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
佛言。如人锻铁。去滓成器。器即精好。学道之人。去心垢染,行即清净矣。
‘佛言' :在这一章佛说,‘如人锻铁':就好像人锻炼铁一样。‘去滓成器':把铁的渣滓去了,然后做成一个器皿。‘器即精好':铁的渣滓没有了,不论造成什么器皿,它都非常好的。如果这渣滓不去呢?那就造不出一个好器皿来。
‘学道之人':我们所有修行学道的人,‘去心垢染' :要把心里这个染污心都去了。你去了染污心,就是清净心;你染污心若不去,清净心就不现。也就好像铁里头的渣滓,你若不去掉它,就不能成一个好的器皿,你若把铁里的渣滓去了,就可以做一个好的器皿,好的器具。
我们人人都可以成道的,是一个道的器皿。可是你染污心如果不去,就不能载道,不能成道。所以你想要成就你的道果,先要去这染污的心,去这垢染。
垢染就是心里的欲,尤其是YIN欲心。你YIN欲心若不去,这就是有垢染 ;你YIN欲心若是去了,就没有垢染。没有垢染就是清净心,所以说‘行即清净矣':行,就是修行的行门。你所修行的行门都会清净的。你心里的染污如果不去,修行就不能得到清净。YIN欲心固然是染污,但这是最大的。其余的,你的贪心,你的嗔心,你的痴心,你的慢心,你的疑心,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,这都是垢染的心。都妥把这些去了,你修行就能与道相应,返本还原,返回你本有的清净心了。
第三十六章 辗转获胜
佛言。人离恶道。得为人难。既得为人。去女即男难。既得为男。六根完具难。六根既具。生中国难。既生中国。值佛世难。既值佛世。遇道者难。既得遇道。兴信心难。既兴信心。发菩提心难。既发菩提心。无修无证难。
第三十六章是说人身难得、中国难生、善知识难遇、佛世难值等,这种种的难。
‘佛言',‘人离恶道' :三恶道就是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人能离开这三恶道,‘得为人难':出生来做人,这是不容易的。佛住世的时候,曾经对所有的弟子,提出一个问题来研究。什么问题呢?有一天佛在地下用手抓了一把土,就问所有的弟子:‘你们各位说,现在我手掌里的土多?还是大地上的土多?你们每一个人都要说。'
所有的佛弟子答覆佛这个问题,就说 :‘当然是佛手掌里的土少,大地的土多了!',这还有什么可问的呢?
佛就说:‘从地狱、饿鬼、畜生这三恶道里边,再能来做人的,就像我手掌上的土这么多 ;不能得到人身,在三恶道里的众生犹如大地土,就像大地土那么多。'由这证明,人能离开三恶道来做人,这是不容易的一件事,所以说得为人难。
‘既得为人,去女即男难' :得以做人这是很难了,但是做人中还有一难,不做女人而做男人,这是更难的。这是按照欢喜做男人的人来说的,你想要做男人做不到,所以说不容易做。那么做女人难不难呢?也不容易的,你欢喜做女人的,一定保证自己能做女人,也是不容易的,因为这就是没有把握的事。做男、做女,自己都没有把握,没有主权,不能说我愿意做什么,就做什么,所以这也是很不容易的。
‘既得为男' :你既然得以做为男人了,或者得以做为女人了,我不要单单说是得为男人,因为也有的人欢喜做女人呢!‘六根完具难':你得到人身,能做人了。或者你欢喜做男的,就得到男身;欢喜做女的,就得到女身了。这叫随心满愿,不难了。可是要六根完具又不容易了,六根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有的虽做了人,但没有眼睛,眼睛瞎了,是盲人。有的做人是个聋子,这耳根坏了。有人这鼻子很不通气的,虽然有鼻子,也有若无,有也像没有似的。舌是尝味的,或者说话的,那么他也不会说话,也不能知道这味,所以这叫舌根坏了。有的身根坏了,你看那半身不遂,不能动弹了,这是身根坏了。有的意根不会想东西,什么也不懂,这是六根不完具了。六根不完具,这是很容易的;若要完具呢,这是很不容易的,很难的,所以说六根完具难。
‘六根既具' :六根也完具了,不缺了,眼睛也像个眼睛一样,耳朵长得也像个耳朵似的。不会耳朵长得像眼睛,眼睛长得像耳朵。或者嘴巴长得像眼睛,眼睛像个嘴巴,这都是不配合。或者七、八家子搬到一起去了——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口,都长到一起,没有分开,它们愿意合伙,做一个合伙的公司。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口,都在一起长著,你说这难看不难看呢?但是也没有法子。
六根既具了,‘生中国难' :人类在中国来讲,有南蛮、北貊、东夷、西狄——南方的人叫蛮子,北方叫貊,东边叫夷人,西边叫狄人,这都是在中国里边分出来的,这叫边地下贱。生在边地是很容易的,要生在中国的中间,是不容易的。那么,再要生到中国的外国去,也是不容易的,所以生中国难。
‘既生中国' :既然生在中国,‘值佛世难':又遇到佛出世的时候,是很难的,很不容易的。
‘既值佛世' :既然遇到佛在世的时候,遇到佛世了,‘遇道者难':道者就是善知识。你若再能遇到善知识,遇著有道的人、修道的人,你自己也能修道,这是很不容易的,所以遇道者难。
‘既得遇道' :既然你遇著,明白佛法了,明白修道的法门了。既得遇道,‘兴信心难':你要生出来一种信心,那又不容易。你虽遇著道了,但又不修行,不生信心。你若不生信心,就是遇著也和没有遇著是一样的。遇著了,你还不信,那也等于没有遇著,因为你不生信心。
那么你若生信心了,‘既兴信心' :你既然生出来这一种信心了,‘发菩提心难':你想依法修行又不容易,信是信了,好像有很多人相信佛法了,你教他修行,他就不修行。不要说旁的,就连抽个香菸,你教他戒了,他都舍不得,舍不得就放不下,啊!生信心难。你有了信心,虽生出信心,你想发菩提心也不容易,不能依法修行。
‘既发菩提心' :你已经发菩提心了,菩提心很难的,那么你也发了。可是到这‘无修无证难':你能到这修无所修,证无所证,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,那又是不容易了。无修无证,就是已经修完了,已经证得了,所以不需要再修了。好像人吃饱了饭,不需要再吃了;你睡觉睡够了,也不需要再睡了,这修道为什么无修无证了呢?就是到无学位了,已经证了四果阿罗汉,这是按著小乘来讲。
若按大乘来讲,无修无证,已经证得佛果了,上无佛道可求,下无众生可度了,这是无修无证,这又不容易了。所以修行,我们若是没明白佛法,不懂得就不管了 ;若懂得佛法了,就赶快要努力修行。
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
佛言。佛子离吾数千里。忆念吾戒。必得道果。在吾左右。虽常见吾。不顺吾戒。终不得道。
第三十七章是说你若相信佛的戒律,就算离佛多远,都是在佛的面前 ;你不相信、不守持佛的戒律,你就是常在佛的面前,也不见佛、不闻法。这也就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,六祖说:‘你相信我,你离我十万八千里,也和在我身边是一样的;你不相信我,虽然你常常在我的身边,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一样的。'这一章的经文也是这意思。
‘佛言' :佛说,‘佛子离吾数千里':佛的弟子,他离我很远很远的,有数千里这么远。‘忆念吾戒':忆念就是不忘。他若常常能记著、能忆念,常常能不忘我的戒律,能依戒修行,执持戒律去修行,那‘必得道果':修道一定会证果的。
‘在吾左右' :他就算在我的身边、左右。‘虽常见吾':虽然他常常看见我,‘不顺吾戒':但不依照著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。‘终不得道':他就是怎样子,也不容易得道的。
由这一段经文看来,你依教奉行,依照佛法修行,就是真正佛的弟子,就常见佛面,常随佛学 ;你要是不持戒律,对面也会错过。
在以前,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,想到舍卫国来见佛,中间经过的路程是很遥远的。他们走路走得很渴很渴的,渴得就要没有法子走路了,就要渴死了。结果,在前边他们就遇著一点点水,这水是在一个死人的头骨里。
一个比丘拿起这水就喝了,然后给另外一个比丘喝。另外这比丘看那水里很多虫子,因这水既然在人的头骨里边,又有很多虫子,他就不喝了。
第一个比丘就问他 :‘你为什么不喝这水呢?不喝就要渴死了!'
他说 :‘因为佛制的戒律,水里若有虫是不可以喝的。我就宁可渴死,我都不喝这有虫子的水,我是要依照佛的戒律来修行。'
第一个比丘就说 :‘你真是愚痴啊!现在已经要渴死,你喝了水,就可以见佛;你不喝水,就渴死了,你还这么固执。'就这样说他,这比丘也不喝,第一个比丘就把这水都喝了。喝水的比丘走起路来,就很健康的;没有喝水的这比丘果然就渴死在半路上了。
死了之后,因为他专持戒律,就生到忉利天上去了,具足天人的福相。他就去见佛,见了佛,佛为他说法,他当时就得到法眼净,证了果了。那喝水的比丘在第三天才到,渴死的比丘在渴死的当天晚间就来见佛了,就证果了。过了三天后,没渴死的比丘也来了,见了佛。
佛就问这一位比丘,说 :‘你从什么地方来的?有几个人和你一起来呀?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?'这么一讲的时候,这比丘就说了:‘我从波罗脂国来的,到这儿的路程很远,中间经过一个地方,根本就没有水喝。后来发现一点点水在头骨里,我就喝了一点。我有一个同参,他看见那水里边有虫子,他就不喝,所以他就渴死了。这是他和佛没有缘,所以渴死了也没有见著佛,这个人是太执著,执著心太厉害了。'
佛听他说完之后,就叫这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,说 :‘他在当天就升天了,升天得到天人的这种寿命是很长的。他又到我这个法会来,我给他说法,他已经证果了。你说他是愚痴,其实你自己真正是愚痴。你不守佛的戒律,你虽然来见我,也等于没有见一样的,因为你心不真,没有诚心,你不持戒律。'
那么由这一件事看来,你就是在佛的面前,或不在佛的面前,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,那就是见佛 ;你不依照佛的戒律修行,你就在佛的旁边,也等于没有见佛是一样的。
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
佛问沙门。人命在几间。对曰。数日间。佛言。子未知道。复问一沙门。人命在几间。对曰。饭食间。佛言。子未知道。复问一沙门。人命在几间。对曰。呼吸间。佛言。善哉。子知道矣。
‘佛问沙门' :佛故意设一个问答,这问题本来佛不需要问旁人,并不是连佛都不明白这问题,要问问其他的沙门,好令自己明白,不是的!佛知道,人不知这人命有多长的时间,所以佛就问一个沙门说了,‘人命在几间':你说人命有多长的时间呢?有几许的时间呢?‘对曰':这沙门对佛就说了,‘数日间':大约人命几天就会死了,不是很长的。‘佛言':佛对这沙门说,‘子未知道':你没有明白道,你还不懂啊!
‘复问一沙门' :又问另一个沙门。‘人命在几间':人这生命有多长的时间呢?‘对曰':这沙门对佛就说了,‘饭食间':就是说在吃顿饭的时间里,人的寿命就会没有了。‘佛言':佛对这个人说,‘子未知道':你还没明白道啊!
‘复问一沙门' :又问另外一个沙门。‘人命在几间':人命在几许的时间会没有了?‘对曰':这人对佛说,‘呼吸间':人的寿命就在呼吸之间。‘佛言':佛对他说了,‘善哉':真好得很!你是明白了。‘子知道矣':你是明白这道了。
在以前印度有一个国王,他相信外道,外道修种种的苦行,好像 :有的持牛戒的,有的持狗戒的,有的以灰涂身的,有的睡钉子床的,修种种的苦行,修种种瑜珈的苦行。相对地,佛法里,比丘修道是很容易的,不修这种种的苦行。所以这国王就问佛的弟子说:‘我相信外道他们所修的这种种苦行,他们还都不能断YIN欲心,那么比丘这么随便,这YIN欲心和烦恼,怎么能断呢?这根本就断不了的!'
有一个法师就答覆这国王说 :‘你可以在监狱里提一个应该处死的人来,对这人讲:“我给你一碗油,你用两手拿著,在大街上游行。你游行市街时,如果洒了一滴油,就把你杀了;如果一滴油也不洒,回来就不杀你,把你放了。”那么这时候,你可以预备一些奏音乐的美女,在市街上奏音乐。等这个应该要死的人游完了街,你看看他这油洒了没洒?如果他的油洒了,当然就要被杀了。油,若一滴也没有洒,你问他在这街上都看到些什么?看他怎么样说!'
国王就照样办了,提出一个应该被杀的人,就对他说明白 :‘今天应该把你杀了,但是现在我给你一个不死的机会,怎么样呢?你必须去游街。游街时,我给你一碗油,你用两手端著,这油若是一滴也不流出来,不洒出去,那么回来就不杀你。若是洒了一滴油,回来还是照常把你杀了,你去试一试!'
于是乎,就这么样做。市街都游完了,回来一看,碗里边的油果然一滴也没有洒。国王就问了 :‘你在这市的大街上,你都见过什么东西啊?'这犯罪的人说:‘我什么也没有看见,就只看见这油,我时时刻刻都保护这油,不教它洒了。我除了看见这碗里的油,旁的什么也没看见,什么也没听见。'
国王说 :‘这是什么道理呢?'这位法师就告诉他‘这就是譬如那出家的沙门,他因为看这生死的问题事大,所以他没有时间来生YIN欲的念头。他想要了生死,就好像那要死的人,如果流出一滴油,有了一点烦恼,那他就死了。出家的沙门也就是这样子,为什么他能断YIN欲呢?就因为他把这生死的问题看重了;外道为什么不能断YIN欲呢?就因为他不明白生死,不懂得这个生死是一种大的事情,所以他不能断YIN欲。'我们修道为什么那个YIN欲心不断呢?也就因为你没有真正地认识生死无常就来了。你若知道生死无常就要来了,你就没有时间来打YIN欲的妄想,没有时间生这种YIN欲的烦恼了。
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
佛言。学佛道者。佛所言说。皆应信顺。譬如食蜜。中边皆甜。吾经亦尔。
第三十九章是教人明白这佛经,一切都应该信受,不应该有分别大乘、小乘、顿、渐,或哪部经要紧,哪部经不要紧,生出这么多的分别心来。佛所说的经典总起来说,不超出权实两种,这权教也就是为实所说的,为实才说权教,这权教要是再把它说详细了,就是为的显出那实教来,所以这权实是不二的。学佛法的人不应该分别什么大小乘,所以我在洛杉矶对那个泰国的比丘说 :‘本来佛法没有大乘、小乘这么多分别。因为佛教里出一些个执著的弟子,不想真正学佛法,所以就分大、分小,在佛教里做佛的一个不孝顺的弟子,也就是这个道理。'
‘佛言' :佛说了,‘学佛道者':你们各位学习佛道的人,‘佛所言说':佛所说的这些经教,‘皆应信顺':都应该信佛所说的经教,不应该有分别心。
‘譬如食蜜' :就好像吃蜜糖一样,‘中边皆甜':蜜糖中间也是甜的,边上也是甜的,所以中边皆甜。‘吾经亦尔':我所说的经典也都是这样子,都是为实施权,开权显实,要教化众生,皆共成佛道,都是这个道理。
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
佛言。沙门行道。无如磨牛。身虽行道。心道不行。心道若行。何用行道。
第四十章说明白了人修行啊,修道是在这个心,而不在形式上。你心若不在这道上,就是注重外边表面的工作,那就和拉磨的牛一样。推磨的牛推来推去,一天一天地在这儿推,也走不出去这磨坊。
‘佛言' :佛说,‘沙门行道':比丘修行无上道,‘无如磨牛':你不要像推磨的牛那样子,在磨坊里磨来磨去,磨去磨来,都是在那磨坊里走,走不出去那磨坊外。‘身虽行道,心道不行':你身虽然在表面上修行这个道。在外表上,又拜佛、又念经、又持咒,但是你心里不做这些工作,你心里不注意这些修行。
‘心道若行' :你心里若真能修道的话,你专一修道,在那儿不打妄想,你能常常在这定中,‘何用行道':那你何用行道?你就是不修道也可以了。
这就言其你能把你的心降伏住。你心里若是不打这YIN欲的妄想,那是降伏其心了。你若尽打YIN欲的妄想,外边虽然装模作样的,好像很老实的一个人,但里边很不老实,心里头尽打这些YIN欲的妄想,那就是外边怎么样好,也没有用的。
所以修行要注重在这个心,你降伏其心了,那你很快就会证果 ;你若不降伏其心,尽打这YIN欲的妄想,那就像牛推磨似的,在那儿磨来磨去,很辛苦的,但是也跑不了,也出不去这磨坊。
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
佛言。夫为道者。如牛负重。行深泥中。疲极。不敢左右顾视。出离淤泥。乃可苏息。沙门当观。情欲甚于淤泥。直心念道。可免苦矣。
第四十一章是佛告诉人,要直心修道,直心思惟道,要以念念想要出离这情欲,作自己的目的。情欲也就是淤泥,要出这淤泥。
‘佛言' :佛说,‘夫为道者':我们大众啊,来修道的这些人。‘如牛负重':就好像牛身上拖著很重的东西,‘行深泥中':走对很深很深的泥里边,拔不出腿来。这腿拔上来,那腿又陷下去了;那腿拔出来,这腿又陷下去了。‘疲极,不敢左右顾视':这条牛疲倦得很厉害:疲倦到极点了,连向左右看一看都不敢。‘出离淤泥':出了这淤泥之后。‘乃可苏息':才可以稍微松弛一点,稍微轻松一点。
‘沙门' :出家的沙门——比丘、比丘尼。‘当观':应该观想,‘情欲甚于淤泥':情欲的这种欲心,这YIN欲的念头,比那淤泥还厉害。‘直心念道':你要一心一意,只有一个直心来思念这个道,思念修道。‘可免苦矣':才能免去淤泥陷溺的这种痛苦。
我在洛杉矶对他们讲,教他们好好地持戒。把情欲都停止了,不要抽菸、不要喝酒、不要吃毒药,就是这样讲得很短的。你有没有精神把你那笔记写出来给他们看看 ?
还有他们在那儿在烧头上的戒疤,那真是比在地狱里的火山地狱都痛苦的。他们也不会烧戒疤,用纸把那香粉卷起来,卷得好像一条香菸似的那么样子,放到头上来烧。烧时,它这东西点著了一下,它又不著了 ;点著,它又熄了;熄了又点。一个人烧两个戒疤,或者烧三个,大约最少要用三百条火柴,用好几百条火柴。划了,点;点了,灭了;再划了,再点。尽烧戒疤这时间大约就有一个半钟头,用了那么多的时间,统统也没有烧几个。我看看!啊,两个、三个、五个、六个、七个,统统只烧七个戒疤,是不是啊?只有七个,七个烧了有一个半钟头。
在这儿我们烧戒疤,是用香焙成香炭点著。你们做的已经都不好了,点的那是生的香,没有把它焙成香炭,就用那生的香,把人烧得很辛苦的。有一个做律师的,烧得咬著牙,他说 :‘哎呀j哎呀!哎呀!'念阿弥陀佛也念不出来了;有个女的烧得就流眼水,和我这个弟子差不多。那天她已经也烧得不好,那香炭焙得不太好。若焙得好,这香很快很快就烧过去了,烧过去就不那么痛了。那香炭若焙得不好,就烧得痛得很厉害。
这是我在那儿看见的情形,这看著真是很外行的。然后有一个人说越南都是那样子的,我不相信越南是那样子。在越南或者和尚都不烧戒疤的,他们看中国和尚烧戒疤,他也来烧 ;但又不知怎么烧法,他的想像中大约就是拿香粉,用纸把它卷上来烧,其实完全不是的。
第四十二章 达世如幻
佛言。吾视王侯之位。如过隙尘。视金玉之宝。如瓦砾。视纨素之服。如敝帛。视大千界。如一诃子。视阿耨池水。如涂足油。
这第四十二章,最后说明了佛他平等观察一切诸法,破一切众生的这种执著。我们人间一百年,在忉利天只是一昼夜 ;这娑婆世界的一个大劫,在极乐世界也只是一昼夜。所以我们一切一切没有什么是真的,都是虚妄的,所以‘佛言':佛才说,‘吾视王侯之位':王,是国王;侯,是诸侯。诸侯就是比皇帝小一点的,皇帝就譬如总统,诸侯就譬如省长,这都是很尊贵的、很高贵的。可是佛看这国王和诸侯的地位,‘如过隙尘':就好像空隙中的尘那样,它是没有什么价值的,没有什么可执著的,所以说就像过隙尘。
‘视金玉之宝' :看金子和玉石这种宝贵的东西,‘如瓦砾':就好像看瓦砾似的,就像那破瓦似的。那房上的瓦坏了,就叫瓦砾。‘视纨素之服':纨素之服就是最美丽的这种衣服,‘如敝帛':就好像那烂棉花一样的,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。‘视大千界':佛看这三千大千世界,‘如一诃子':就好像一个诃子那么大,那诃子是很小的一个东西。(编按:诃子是诃黎勒树的果实,如橄榄大。)
‘视阿耨池水' :阿耨池那里头的水本来是很多的,但是佛看见这水,‘如涂足油':就好像涂足油,像擦脚的油那么多,不是很多的,这些道理说出来,就是教人离开这个执著,你不要看什么都看得那么认真,那么执著;你一执著,一放不下,那就不会成就道业。
视方便门。如化宝聚。视无上乘。如梦金帛。视佛道。如眼前华。视禅定。如须弥柱。视涅槃。如昼歹寤。视倒正。如六龙舞。视平等。如一真地。视兴化。如四时木。
天上所用的一切器皿,都是用七宝所造成的。七宝就是金、银、琉璃、玻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玛瑙。在极乐世界,这个地都是黄金所成就的。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,就连我们这个地也都变成琉璃,但是我们现在这是瓦石成的地,所以是很粗的。那么所有一切万事万物,你看它是好,它就会是好 ;你想它是坏,那么就随心所变。一切一切都是唯心所现,在你自己这个真心里所现出来的,所以你就不要被虚妄所迷住。什么是虚妄呢?这一切外相都是虚妄,唯有你自己的本性那才是真实的,所以人不要执妄迷真,执著这个妄,把真的都忘了。
佛说了方便门,这方便门是诸佛所设出来的三乘法门,有声闻、缘觉、菩萨这种的方便法。众生若依这种法修行,就能证果,能成佛。在佛来讲,这方便法就是为实施权,为实法来施这权教。所以佛说像化宝聚似的,是变化的一种宝聚。
在这无上乘而言,佛看这无上乘,无上乘本来是真实的,可是啊 !也是众生自性里头本具的一种理。没有在众生的心外边,都是在众生的心里边,所以才说‘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',菩提圆满了,就什么也没有了。所以说,佛看这无上乘就像梦里头的金帛似的,在梦里头的这些金银,本来都是虚妄的。
所有一切的佛道都是对凡夫来说的,若没有凡夫,这佛道也就没有用了,所以才说无为。这无为法无起灭,也没有一个生起,也没有一个寂灭。不是实在的,不实如空华。所以说,佛观佛道如空华似的,像空中华。
再说这须弥山哪,它是超出大海的上边,无论什么风浪,也不能漂动它。那么,人修禅定要有一种定,就好像须弥山这么不动似的。本来就是说这须弥山,也没有什么真实的法可得,不过就是举出一个譬喻而已。你真要是证得果了,把一切也都空了。
所以才说,‘视方便门,如化宝聚' :佛看这为实施权,开权显实的方便法门,如化宝聚,就像变化的宝贝聚到一起一样。‘视无上乘,如梦金帛':看无上的大乘法,就好像在梦里看见这个金银财宝一样。‘视佛道,如眼前华':佛观想这佛道,也就好像眼前华似的,没有真实的。
‘视禅定,如须弥柱' :视这禅定,就好像那须弥山,出于海而不摇动是一样的。‘视涅槃,如昼夕寤':看这涅槃的法门,就好像白天、晚间都醒著,没有睡觉似的。‘视倒正,如六龙舞':视这颠倒和正等,就好像六条龙那么乱舞是一样的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这六根,你一颠倒,随著六尘境界转,那就好像六龙舞似的。
‘视平等,如一真地':看那平等法门,如一真地,这是真实的地。‘视兴化,如四时木' :他看兴化这个佛法,弘扬佛法,就好像那四时的树木似的。到春天,它就生出来了;到夏天:它就长;到秋天,它就落叶了;到冬天,它又枯槁了,和这四时的木是一样的。所以,要兴隆佛法也有一个时候的。
佛这种说法,就是教人不要执著一切,你凡是有所执著,就不能得到人空、法空。人空,把人也没有了 ;法空,把法也没有了。本来人也不空,法也没有空,一般凡夫来看,这是有人、有法。你若是想证果,到圣人的果位,你必须要把这人也看空了,法也看空了,这样人空、法空,人的执也没有了,法的执也没有了,这两种执著没有了,就破这一切的执著,得到一切的空理,所以人也空了,法也空了。你人若不空,不能证圣果;你法若不空,不能得到圣人的智慧'。
所以佛说这一段文,是教人把一切一切妄想执著都要放下 ;你能都放下了,就得到真正的自在;得到真正的自在,那也就是得到真正的自由了。得到真正的自由,你愿意活著,就活著;愿意死,就死。来去自由,行动自由,一切一切都得到自由了,这是真正的自由,不是皮毛上的自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