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一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二
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三
>>>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 首页

   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

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
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于旧金山佛教讲堂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九月十二日
 

无智亦无得

藏教菩萨事六度 圆修妙觉理顿明 无智破执空诸相 不得非证了法融

于一毫端现宝剎 坐微尘里转法轮 此语说出鲜诚信 未悉知音有几人

    

    「智」就是智慧;「得」就是证得的果位。那么到这种的境界,智慧也不要了,所证得的果位也没有了,什么希望也没有。我们一般学佛的人都想要学智慧,有了智慧,就证得佛果。现在这个般若智也没有了,所想要得的佛果也没有了,无所得了,这是空了。但这不是没有智,也不是没有得,就是没有这种执着这个智慧,也不执着我要有所得了。 

    藏教菩萨事六度。 这一个阶段,是说的这个藏教菩萨,藏教菩萨就是三藏教的菩萨。藏教菩萨所修的,是有智、有得的法门,这叫事六度。有事六度,有理六度。理六度,就只有一个理,没有事相,没有执着了。事六度,就还有所执着,执着什么呢?执着有众生可度,执着有佛道可成。执着有众生可度,这是有智;执着有佛道可成,这是有所得。那么现在是无智,没有执着这个事六度了。

    什么叫「事六度」呢?事六度就是: 

    第一、以布施度悭贪。你若布施人,行这个布施度,你就不能悭贪,你若悭贪就不能布施了,所以你这一布施,把悭贪心就度去了。 

    第二、以持戒度毁犯。你受持戒律,就没有染污,非常清净,好像宝珠那么样光明。你若不持戒就染污,染污就是肮脏,也就是不洁净、不干净了。你不持戒,就好像一张白纸染上黑墨,越染越黑;你持戒,那白纸本来就是白的,是清净的。所以持戒就度染污,染污就没有了。 

    第三、以忍辱度瞋恚。你修忍辱就没有脾气,你若有脾气就没有忍辱,所以修忍辱瞋恚就没有了。 

    第四、以精进度懈怠。为什么我们天天要精进、精进、勇猛精进、勇猛精进,因为你这一精进就不懈怠、不懒惰了。不精进就是懒惰,精进就把懒惰给度过去了。 

    第五、以禅定度散乱。修禅定修的时间久了,有工夫就会定住了,有了定力,就不散乱了。 

    第六、以般若度愚痴。般若把愚痴就给度过去了。这是事六度。 

    事六度就是有事相可见,有形象可表现的。譬如你布施就不悭贪了,但还有一个执着,「我这回做布施,我就没有悭贪了。」你若是行理六度,根本就施而未施,布施也就像没有布施似的,无所执着了。这理六度也就是圆教修的「无作六度」,一点执着也没有,作了等于没有做一样。所以叫「无作」。施而未施是可以,但是不能说未施而施,不能说没有布施也就是布施了,不能这么样子讲的。你布施了然后像没有布施可以,不能说没有布施就是布施了。这事六度,是藏教菩萨所修的,所以说「藏教菩萨事六度」。 

    圆修妙觉理顿明。 圆教菩萨修理六度,圆教菩萨也就是妙觉菩萨,和别教菩萨都是修的理六度,所以能「理顿明」,他即刻就明白这是施而未施、度而未度,所以说「无智亦无得」,根本就没有事六度的执着了。

    无智破执空诸相。 「破执」,无智就是破还有般若这个执着。「空诸相」,一切相都空了,所以说「无智亦无得」了。

    不得非证了法融。 「不得」,就是无所得;无所得,也就是不执着证得佛果,就是「上无佛道可成,下无众生可度」。这不是说没有众生可度,只是度而未度,虽然灭度一切众生,而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」,没有一个众生是他所度的,这就是没有执着。「无智亦无得」,就是不要执着这种的智和得。这个「无」就是一个大圆镜智。在大圆镜智里没有一切执着,这就叫「了法融」。

    于一毫端现宝剎。 证得这个境界,就可以在一个毫毛的梢上现出来一个宝王的剎,这是小中现大。

    坐微尘里转大法轮。 坐在一粒微尘里,可以转大法轮,这是《楞严经》上的道理

    此语说出鲜诚信。 这种话说出来,很少人能相信的。

    未悉知音有几人。 既然很少人相信,可不知道有多少个是知音人,也就是说明白这个道理的,不知道会有多少人。虚老说:「走遍天涯寻知己,未知若个是知音。」「天涯」就是天的边,走到天边去找知己。知己,就是知道自己的朋友。「未知若个是知音」,不知道哪一个是知音的。怎么叫知音呢?就是知道我说的这个话的意思,这叫知音。我说出的话没有人懂,这就没有知音;有人明白这个话的意思、道理,这就有知音了。有人说:「法师!你这一讲呀,我明白你说什么了。」那你就是我的知音。若说:「我不明白!」那你就不是知音了。或说:「我也明白,也没有明白。」那你也是知音,也不是知音。知音、不知音,在什么上看呢?我说偈颂,讲道理,谁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行,谁就是知音;谁不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行,谁就不知音。知音、不知音,就是你信不信,你信我所说的道理,就是知音;不信我所说的道理,就不是知音。我所说的是什么道理?是「于一毫端现宝王剎」,在一个毫毛的头上现出一个诸佛国度。宝王剎就是佛说法教化众生的一个国度。「坐微尘里转大法轮」,坐到一粒微尘里边,在那里边说法教化众生。这些境界都是小中现大的境界。你明白这些境界,就是知音;若不明白,就要学佛法,等你也可以坐到微尘里转大法轮的时候,就明白了。

    以无所得故。菩提萨埵。依般若波罗蜜多故。心无罣碍。

无修无证无所得 有相有为有尽时 菩提萨埵悟斯理 依据般若彼岸齐

心无罣碍离报障 性具真空泯言思 寄语来贤求诸己 头上安头最愚痴

    前边讲了无智亦无得,「无智」,没有这个藏教菩萨事六度的智慧;「无得」,无得二乘有余的涅盘。 

    「以无所得故」,「无所得」是本经的宗趣,这部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有什么宗旨呢?就是破去你的执着,令你没有执着有所得的心,没有执着证果的心,要证而无证、无证而证。怎么叫「证而无证」?你证得这个果,不要有得果的这种执着;没有这种执着,这才是真正的得到究竟涅盘。所以「无所得」是本经的宗旨。 

    「菩提萨埵」,菩提萨埵就是菩萨。「依般若波罗蜜多故」,他依照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深智慧的法去修行。修行得到什么呢?得到「心无罣碍」。我们人所以不能自在,就因为有所罣碍;有所罣碍就不能自在;无罣碍就得到自在。无罣碍就能破除报障。现在讲到本经的宗趣和力用了,「无所得」是本经的宗趣,「破除三障」是它的力用。本经的宗旨就是以实相无所得为宗。现在因为「无所得」的缘故,「菩提萨埵」,就是菩萨他依照深般若这个法门来修,就破除报障了。障有三种:报障、业障、烦恼障。「心无罣碍」就能破报障;你有所罣碍,这个报障就破不了。无罣碍就是怎么呢?就是得到人空、法空,证得人、法二空这种境界。 

    无修无证无所得。 到这种程度就无修了,为什么?修完了。也无所证了,为什么?已经证得了。他已经「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」了。他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,大事已毕,所以叫无证、无所得。那么无修、无证是不是能有一个所得呢?也无所得。你若有一个所得,就有所执着。

    有相有为有尽时。 你若是着到相上,或着到有为法上,都会有穷尽的时候,不会永远无尽的。你若想无尽就要无修、无证、无所得。你什么也无所得了,这时候就是无罣碍了。

    菩提萨埵悟斯理。 Bodhisattva 、菩提萨埵是一样的,什么叫「 Bodhisattva 」呢?在中国人叫菩萨,具足就叫 Bodhisattva ,这是印度话,翻译成中文,「 Bodhi 」翻成觉,「 sattva 」就翻译成有情, Bodhisattva 就是觉有情,觉悟一切有情。什么是有情呢?这个「有情」不是单单指人说的,凡是有血、有气、有生命的都叫有情,没有生命的就叫无情。菩萨觉悟一切有情,是要令一切有情都得到和他一样的觉悟;也就是他自己会念〈楞严咒〉,也愿意其它人念〈楞严咒〉,不是说单单我自己会念就好,不欢喜其它人念,表示自己和其它人不同,不是这样子。也就是自己得到什么利益,也欢喜其它的人得到什么利益;我自己听经得到听经的好处,我明白做人学佛的道理,我也劝我的亲戚朋友都来听佛法、学佛法,都得到同样的好处,这也叫觉悟有情。

    「菩萨」又有另外一个讲法,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。这个菩萨他原来是什么来的呢?原来也是一个有情的众生,不过他觉悟了,成为众生之中的一个觉悟者。因为他在众生之中得到觉悟,所以现在他也要觉悟一切众生,这就是「菩萨」的意思。 

    菩萨又有通教菩萨、别教菩萨、圆教菩萨、藏教菩萨,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都有菩萨。你心量小,就是藏教的菩萨;你心量再大一点,就是通教的菩萨;你心量再发得广大一点,像普贤菩萨或者观世音菩萨、地藏王菩萨、文殊师利菩萨,这就是圆教的菩萨;你若比圆教差一点,就是别教的菩萨。又有十地菩萨:初地菩萨、二地菩萨、三地菩萨、四地菩萨、五地,乃至十地菩萨。菩萨也有很多种,不是只是一种菩萨;菩萨里边又有千差万别,就好像我们人有很多的阶级一样。总而言之,菩萨觉悟前边所说「无所得」的这个道理,他明白「心无罣碍」这种的法,所以他「心无罣碍」了。 

    依据般若彼岸齐。 他依照这个深般若,登到彼岸。「彼岸齐」,就是波罗蜜,就是到彼岸了。

    心无罣碍离报障。 你这个心没有罣碍,就离开你这个报障了。什么叫报障呢?我们这个身体就叫报障。为什么我们有这个身体?就因为有所罣碍。你若无罣碍了,也就是苦乐一如,也无苦、也无乐;也就生死一如,也没有生、也没有死,生也就是死、死也就是生,生死都无动于衷了。苦乐一如也就是顺逆一如,在顺的境界是这样子,逆的境界也是这样子。总而言之,没有什么可以把他的心给摇动的。为什么不能摇动他的心呢?因为他无罣碍了。有所罣才有所碍,无所罣就无所碍。

    这「罣」是怎么样呢?就是吊上,在这儿挂着。「碍」,就是有所障碍。你若无所罣,根本就没有一个罣,又怎么会有个碍呢?你能无罣就无碍,所以说「无所罣碍」。无罣碍,也就是了生死了,这时候是「生死即涅盘,烦恼即菩提」。二乘人在他没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,你就告诉他:「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盘。」他就慌上来了,就要跑了,说:「我从来没听见这个法,怎么『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盘』,这个我不相信!」二乘人不相信这种道理,所以现在说的是菩萨。 

    菩萨悟得「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盘」,只要你能回头转身,能以一回头就是了;就是你一转、一转身也就是了。为什么我们不明白菩提?就因为我们背觉合尘,你再能背尘就合觉了。心无罣碍这个时候对一切生死、苦乐、顺逆的境界都无动于衷,这就无罣碍。这个时候就离报障了,这个身体的障碍就会离开了。我们为什么离不开这个身体?因为我们把身体看得很重。所有的人求名、求利,日夜奔波忙碌,为的什么?就为了这个身体。想法子给这个身体做个好好的奴隶,做个好好的马牛,不愿意对不起这个身体。可是这个身体对你毫不客气,为什么呢?你对它再好,啊!好像那个波斯匿王在孩孺的时候,肤腠也润泽,气血也充满;等到老的时候,就「发白面皱,逮将不久」了,发也白了、面也生了水波浪了。面上的皱纹就好像大海的波浪似的,在这脸上一层一层的走。「逮将不久」,很快就会死了。这都是因为有罣碍,罣着这个身体就有报障。你若无罣碍了,不执着这个业报的身,就是无我了,无我就没有报障了,所以才说「心无挂碍离报障」。 

    性具真空泯言思。 你这个自性,你这个佛性,具足真空实相这个道理,但是你若达到自性的真如本体,那就没有什么话可讲了,也没有思想可思了,这叫「泯言思」。

    寄语来贤求诸己。 「寄语」,我有一句话要告诉将来的贤人、将来的修道人。怎么样呢?「求诸己」,你若想要无所得、无罣碍,就要求诸己,不是向外驰求,不是到外边去找这个道理。「无修、无证、无所得」这个道理,是要你自己回光返照、反求诸己,才能得到的。

    头上安头最愚痴。 如果你向外去找,到外边去找这个道,那你就是一个最愚痴的人。就好像在这个头上又安一个头,这是不是最愚痴呢?这是最愚痴一等人。不要头上安头再向外驰求,要回光返照,回头转身。回头,就回过头来;转身,你就把身转过来,就得到了。你若转不过身来,那你就得不到。

    无罣碍故。无有恐怖。远离颠倒梦想。

无罣碍名真放下 再无恐怖业障除 远离颠倒生相破 梦想粗细沙惑如

三障消融圆三德 六根互用证六通 会此妙理亲受用 知者易悟昧难途

    

    「无罣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」,这是说你若是无所罣碍,就没有恐怖,就不怕了。没有恐怖,就能远离颠倒梦想,一切的颠倒、梦想都没有了。没有恐怖就破除你的业障,没有颠倒梦想就破除你的烦恼障。 

    这个「无罣碍」是很不容易做得到的,好像说我什么都不想,我就想我的父亲、母亲,不错这是孝道,虽然是孝道但这也是罣碍。或者说我什么都不想了,我就想着我的儿子和女儿,这是一种慈悲心,虽然是慈悲心也是一种罣碍,这是好的罣碍。又或者说我有个朋友,很久没有见面了,我朝思暮想,早晨也想、晚间也想,虽然这么想,但是就见不着面,这也是罣碍。总而言之,你放不下的就是罣碍,你能放下就是无罣碍了,所以说「无罣碍名真放下」,这才是真正的放下了。 

    讲到这个地方,我想起我在中国的时候,在苏州灵岩山遇到一个真正放下的和尚。我在去年暑假的时候讲过一次,不过有很多人没有听过,所以再讲一次。这个和尚是参禅的,一天到晚参禅打坐,他的名字叫大休。这个大休禅师,他专门参禅打坐,以后他真放下了。怎么放下呢?我告诉你,他写了一幅对联,他说:「无大无小无内外,自休自了自安排。」无大,也没有大;无小,也没有小;无内外,也没有内、也没有外,你说这是个什么?「自休自了自安排」,我自己休、自己了,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。他安排什么事情呢?很奇怪的,他在那个石壁上凿出个窟窿来,这窟窿正能坐下一个人。他又用石头做了一块石门,这个石门又用铁凿上,可以开、可以关的。他就自己坐进那石壁里,把石头门关上,就圆寂了、入涅盘了,就了了!你说这多简单。 

    无罣碍名真放下。 什么都不执着了。

    再无恐怖业障除。 为什么恐怖?就因为有业障;你没有恐怖,业障也没有了。

    远离颠倒生相破。 我们众生就是颠倒;若能离开颠倒,就是生相无明也破了。

    梦想粗细沙惑如。 你若没有颠倒,就没有梦想了;没有梦想,也就没有粗惑、细惑,也没有尘沙惑了,都是合真如的妙理了。

    三障消融圆三德。 这时候你的业障、报障、烦恼障都消融了。「圆三德」,解脱德、般若德、法身德,这三德也圆满了、圆融了。

    六根互用证六通。 你能以六根互用,每一根有六根的这个妙用,这你就能得到六通了。「六根」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每一根有每一根的妙用,但是现在六根互用,每一根都有六种的妙用。「证六通」,你这时候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漏尽通、神足通,都会证得了。

    会此妙理亲受用。 你明白这种微妙的道理,你自己就会得到真正的受用。

    知者易悟昧难途。 你明白了,就容易觉悟这个道理;你若不明白,就会误入歧途,就会走错路。

    究竟涅盘。三世诸佛。依般若波罗蜜多故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德无不备诸障蠲 究竟圆寂号涅盘 过去未来及现在 三世诸佛本同源

依此般若波罗蜜 至正等觉无上仙 行人但能勤精进 何愁不获法性田

 

    「究竟涅盘」,因为你把这个报障破了,业障破了,烦恼障也破了,就会远离这个颠倒梦想。这个梦啊,梦想由《心经》这句话来研究,我们所有的九法界众生都在作梦呢!菩萨作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的梦;他要成佛道、要度众生,这都是在作梦。缘觉所作的梦,就作什么梦呢?作独善其身的梦。他住到深山穹谷里边去,做一个自了汉,这叫独善其身,没能兼善天下,这也是作梦。声闻呢,就作偏空的梦,作偏真有余涅盘的梦。天人呢,就作一种安乐的梦,他在那地方受胜妙乐,觉得非常快乐、非常自在,非常安乐。人就作名利梦,求名、求利,发财、升官,在这一生之中颠颠倒倒、以苦为乐,天天这么忙碌,无非是作的这个名利梦。阿修罗作什么梦呢?阿修罗作斗争的梦,好像现在某一个党和某一个党去斗争,这都是阿修罗的境界。阿修罗就是好斗争,所以就作斗争的梦。地狱就作受苦刑的梦,饿鬼就作饥饿的梦,畜生就作愚痴的梦。所以九法界里,每一个法界都有它的梦,唯独佛没有梦,所以才说究竟涅盘。 

    「涅盘」,涅者是不生,盘者是不灭。不明白佛法的人,就说涅盘就是死了。这个「死」和死不同,怎么说呢?这个「死」是你愿意死,这个「死」是你知道死,这个「死」是你明白死。怎么叫愿意死呢?因为你「所作已办,梵行已立,不受后有」。你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,清净的行已经立出来了,不受后有,你就愿意入涅盘,到不生不灭这个境界去。这个入涅盘是预知时至,你预先会知道:「喔!我预备在什么时候入涅盘了,我去圆寂了。」所以这是知道你的死。 

    怎么明白死呢?你在将要入涅盘的时候,是明明了了,身无病苦、心不贪恋、意不颠倒。身也没有病、也没有痛苦,心不贪恋,这个心对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这五欲都不贪了。心不颠倒,一般人将要死的时候,意念就颠倒了,神智就不清了。有修行的人将要入涅盘的时候,是自己明白,「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,我要入涅盘了。」向大家讲得清清楚楚的,这个就叫明白。涅盘并不是死,涅盘是没有生,也没有死了。为什么你会死?就因为你有生。你若没有生,就没有死了。 

    德无不备诸障蠲。 怎么叫「究竟涅盘」呢?德行圆满了,一切障碍也都没有了,这就叫圆寂,也叫涅盘。

    究竟圆寂号涅盘。 这个「圆寂」是涅盘的翻译。涅盘是梵语,翻译成中文就叫圆寂,意思是道无不圆,德无不寂。修道已经圆满了,德已经到寂静处了,也就是到那个至极处,和常乐我净的涅盘德相契合了,所以就得到寂静的乐了。「号涅盘」,这就是个涅盘。

    过去未来及现在。 不单菩萨依照这个法门来修行,就是过去世诸佛、现在世诸佛、未来世诸佛,这三世诸佛也都是这样修行的。

    三世诸佛本同源。 三世诸佛都是依照这个深般若、妙智慧来修行,才得到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。「无上」,没有再比它高上的了,是什么呢?就是佛。「正等」,这是菩萨。「正觉」,这是二乘。正觉就和凡夫不同,凡夫因为不觉,所以做错了他也不知道是错,或做错了不知道改悔,这叫不觉。正觉就是二乘,二乘是声闻、缘觉,他因为得到正觉,正当的觉悟,所以和凡夫不同。但是他没有能正等,没有得到菩萨六度万行,不能行自度度他、自利利他这种的菩萨道。他是一个自了汉,只管自己,不管其它人,所以没有能正等。菩萨得到正等了,正等就是正等于佛,就叫等觉菩萨。这等觉菩萨和二乘又不同了,二乘是自了汉,菩萨是自利利他的。菩萨虽然正等,可是没能无上,唯有佛是无上,叫无上士、调御丈夫,所以他的果位叫无上正等正觉。

    依此般若波罗蜜。 三世诸佛都依这种的妙智慧、深般若才到彼岸。

    至正等觉无上仙。 「至」当个「到」字讲。「无上仙」,就是佛,佛也叫大觉金仙。

    行人但能勤精进。 修行的人只能向前勇猛精进,不可以向后退,不可以「一日曝之,十日寒之」,晒一天太阳,就放到雪柜里去冰冻十天。修道要年年修、月月修、日日修、时时修、刻刻修,刻刻精进、时时精进、日日精进、月月精进、年年精进,所有一切时、一切处都要精进。不是今天精进,明天就往后退了;也不是向前走一步,向后退四步。不要这样子,这样子就不是精进了

    何愁不获法性田。 你若是能精进,就能得到这个「法性田」。用田来譬喻法性,这个田只要你勤耕耘就会收获的。法性田,就是你自己修这个法身,自性圆满就成佛了,也就好像法性的田长出来,有结果了。好像有一个人行精进,他一晚间没有睡觉就修道。修了一晚间怎么样呢?他白天睡觉,这也等于不修行一样的,也谈不上精进。不是说:「你们都睡觉,我不睡觉,我来修道。」然后白天人家不睡觉你睡觉,这就不是精进了。你晚间不睡白天睡,一样的。

    故知般若波罗蜜多。是大神咒。是大明咒。是无上咒。是无等等咒。能除一切苦。真实不虚。

是大神咒难穷测 是大明咒照三千 是无上咒臻觉果 无等等咒至极巅

除一切苦轮回息 真实不虚各向前 以上显说深般若 略解东西祖师禅

 

    

    「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」;「故知」,因为上边所说这种种的道理,所以就知道这个般若波罗蜜多,这个妙智慧到彼岸这个法,这就是大神咒。什么叫大呢?大,是对小而言大。这个大是大而无外的大,再没有什么东西在这个大的外边,若有东西在这个大的外边的,这个大就不算大,它是小。因为它是大而无外,就没有再比它大的了。「神」,怎么叫神呢?神就是不可思议。这个「神」字和「妙」字的意思差不多,不过「妙」是个不动的意思,「神」是个动的意思,有一种动。「妙」是在那儿不动而洞了一切、明了一切,所以它不用动。这个「神」呢,不动它就不神了。所谓「神通神通」,通就是通过去了,这个「通」也就是动的意思。 

    佛在他方国度教化众生、成道、入涅盘,这个「妙」在这儿不用动就知道了;这个「神」呢要到那个地方才知道。好像火箭要到月宫里去,才知道月宫的泥是什么样、土是什么样、月球是什么构造的,怎么一回事他知道了,这是有一点「神」。这个「妙」是不用到那地方,就已经知道月球是怎么回事,也不必用算术来算,也不必用科学的理论来推论就知道了,这就是「不动道场,而觉了一切」。「神」就要动道场,要到那个地方才知道。 

    究竟「神」是个什么样子的呢?它有形相没有?这大神咒是没有形相的,所以说「难穷测」。「咒」,什么叫咒?英文叫什么? mantra. 什么叫 mantra ? mantra ,叫你慢慢的念?不是的。这个咒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,它有四个意思。 

    第一个意思,所有的咒都有鬼神王的名字,好像毗舍遮、鸠盘荼,这都是鬼神王的名字,你一念这些鬼神王的名字,那些小鬼、小神、就都老实了。为什么?他会想:「喔!你怎么认识我们这个鬼王?你怎么认识我们这个神的王?」所以这些小鬼和小神就不敢不守规矩了,就要老老实实的。 

    第二个意思,咒就好像军中的密号似的,军中的密号就是军中的口令。在军队里头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口令,这口令只有自己人才知道,外边的人就不知道。譬如今天的口令是「胜利」 victory ,整个军队都知道这是今天的口令。如果我见到一个不认识的军人,就问:「口令?」他说:「胜利。」这就对了,大家知道这是自己人了。如果我问他:「口令?」他答:「吉祥。」这就不是了,就要开枪、就要打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你不是自己人。这个咒就和这口令一样的。我们在这儿念咒,那鬼神一听:「这是我们的口令,是这样子。」它们就都老实了,就都守规矩了。如果不是,它们就要和你来斗一斗了。 

    第三个意思,咒是一种秘语,秘密的语,其它人不知道,只有这个人他才知道。知道怎么样呢?就好像有一个本来很穷、很微贱的人,跑到外国去了,外国人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。他就说:「我就是某某国的国王,因为国家政变,军人倒戈,所以我偷着跑出来,跑到这里来逃难。」这个国王以为他是真的,就把公主嫁给他做太太了。和国王的女儿结婚以后,这个穷贱的人就自以为:「我这是国王的身分了。」就装模作样的,一天到晚的发脾气, too much temper 。有一个认识他的人,知道他原来只是一个穷贱的人,就来对这个公主说:「他再要发脾气,妳只要说『本来是一个贫贱人,远游至他国,何必这么多瞋呢?』他就不敢再发脾气了。」公主这么一讲,这个人想:「喔,她知道我的根底了。」真的就再也不敢发脾气了。咒也就好像这个意思似的,你一念咒,鬼神以为你知道它的根底,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了,所以也就不敢对你不守规矩了。 

    第四个意思,咒是诸佛的心印、密语,唯佛与佛才能知道,其余的众生都不知道,所以咒语不翻。虽然不翻,但是一句咒语念出来,也是「一音演说咒,众生随类各遵守」,众生听到这个咒也都明白。我们人虽然不明白,可是鬼明白、神也明白,畜生、阿修罗、妖魔鬼怪都明白,所以你一诵咒,它们就都老实了。就好像有一个国王,向他的臣下要「先陀婆」。这「先陀婆」是梵语,有四种东西都叫这个名字。这四种东西是什么呢?盐也叫先陀婆,水也叫先陀婆,大小便那个东西也叫先陀婆,还有马也叫先陀婆。所以这国王说:「我要先陀婆。」所有的臣子都不知道他是要盐、是要水、是要大小便那个东西,还是要马。这有智慧的人,一听他在什么时候要,就知道他在要什么。譬如他吃饭的时候要先陀婆,当然他就不会要大小便那个东西了,一定是要盐了;他走路的时候要先陀婆,一定就要马了;看他渴了的时候要先陀婆,一定就是要水了;那么看他也不渴、也不是吃饭、也不是走路的时候要先陀婆,当然就要大小便那个东西了,所以这有智慧的人一看就知道了。咒虽然也有很多的意思,但你一念出来,有智慧的鬼神听见,它就懂了;其余不懂的,也就要跟着那个懂的去做了。 

    是大神咒难穷测。 「难」,就是很困难、很不容易的;「穷」,就是穷尽了;「测」,就是推测。言其这个大神咒,你没有法子想象它,没有法子能知道它,也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。以前我讲过这个「妙」字和「神」字。这个「神」也是一种不可思议,但它是属于动的;「妙」也是不可思议,但它是属于静的,动静都不可思议的。动中的不可思议就是神,静中的不可思议就是妙,所以神也就是妙,妙也就是神,若不神也就不会妙,若不妙也就不会神,所以这「大神咒难穷测」,是没有法子知道。所以我现在讲,也没有法子把它讲得明白,因为它太神了、太妙了。如果不是神妙就可以讲得出来,神妙是讲不出来的。 

    是无上咒臻觉果。 「无上咒」,没有再比它高上的,就是到佛的果位上,佛的果位上叫「无上」。你一念这部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就会由凡夫地一步、一步地走到佛地去,走到觉果上去,所以叫「臻觉果」。「臻」就是到了,到那个觉果的地方。 

    无等等咒至极巅。 「无等等咒」,无等就是没有再可以和这个等了,这也就是到最终的那个佛果,最终的那个究竟觉,所以说「至极巅」,好像山似的到那峰顶上了。 

    除一切苦轮回息。 你看!最要紧的是这个「除一切苦」。如果它不能除一切苦,那就是没有什么大用处;「能除一切苦」,什么苦都可以除。无论是三苦:苦苦、坏苦、行苦;或者八苦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,还有最难降伏的五阴炽盛苦,都能除去。这五阴炽盛苦是最不容易除,可是它也能除去。「轮回息」,脱出轮回才能轮回息,如果不脱出轮回,这轮回不会息的。这就是要了生死、出轮回,所以说轮回息。并不是把这三苦、八苦没有了,就可以了生死、出轮回,要怎么样子呢?要把见爱苦了了、欲爱苦了了、色爱苦了了、无色爱苦了了、无明爱苦了了,这五住要究竟,二死永亡,才能了生死。 

    五住,就是方才说的,也有的叫见爱住,就是见爱的烦恼;欲爱住,欲爱的烦恼;色爱住,色爱的烦恼;无色爱住,无色爱的烦恼;无明的烦恼,这是五住。怎么叫「住」呢?「住」就是坚牢、坚固的意思,在这儿不动了。譬如这个「见」,你一见到这个境界,就对境起贪爱,对着这个境界生出一种贪爱心。没有看见的时候,没有这种贪爱,一看见了生出一种贪爱,这叫「见爱住的烦恼」。欲爱住这是欲界天,色爱住这是色界天,无色爱住这是无色界天。这无色界天虽然它寿命长,但是烦恼还没有断,无明也没有断。无明爱住是无明烦恼。这五住也叫无明苦、无色爱苦、色爱苦、欲爱苦、见爱苦。我们一般人都着住到这上面,着住得非常坚牢,所以叫五住。这五住的烦恼若详细讲,很久也讲不完的,现在就讲讲这个名字。 

    二死永亡,「二死」,有的没有听过经的人就说:「喔!二死,要死两次?」这个是两种的死,不是死两次。人有两种的生死,不是一种的生死。两种的生死是什么呢?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。什么是「分段生死」?就是你有你一分,我有我一分,这叫分;你有你的身段,我有我的身段,这叫段。我五尺八寸高,他就六尺多,比我更高,所以我叫他将来作一个高僧,现在还不是高僧,等将来。由生那一天到死那一天,这也是一段;由你脚下边到你头上边,这都是段,这叫「分段生死」。「变易生死」,四果阿罗汉断了分段生死,但还没了变易生死,这变易生死要菩萨才能了。 

    「菩萨」,说起这菩萨的名是很神圣的,中国人说菩萨,这是一个简称,具足就叫 Bodhisattva (菩提萨埵)。有的人不是菩提萨埵,他却自认他是菩提萨埵;有的人是菩提萨埵,他却不承认他是菩提萨埵。你看!这很奇怪的,不是菩提萨埵,他说是菩提萨埵,是菩提萨埵,他说不是菩提萨埵,你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不是的,他又说是;是的,他又说不是。不是的就不是,是的就是,不用说。那菩提萨埵不是自己卖招牌,自己卖报纸说:「你认识我不认识我呀?我是菩提萨埵呀!」不是这样的,是怎么呢? 

    这个菩提萨埵,要存菩萨心肠、行菩萨行,做菩萨事,不是口头上说:「我是菩提萨埵。」就是菩提萨埵了。在口头上说「我是菩提萨埵」的,那就是魔障鬼、业障鬼。为什么呢?就好像有一些个邪神外道扶銮的,他就冒充「我是关帝公,关帝公来了!」其实怎么样?其实他只是个小鬼,甚至于连小鬼都不是,他就是一个畜生变的,那种邪知邪见的黄皮子,就像《法华经》讲的那个鼬鼠,牠去冒充这个神、那个神的。真正是菩提萨埵,不必说:「嘿!你看我是菩提萨埵。」好像美国总统无论到什么地方,都不用自己介绍说:「嘿!我是美国总统,你认识我不认识我呀?」不用这么讲嘛!他不自我介绍大家也都知道,这尼克松美国总统来了。所以不必自我卖报纸,说:「我是菩提萨埵。」不必的。 

    所以你是菩提萨埵,人也认识你;不是菩提萨埵,人也认识你。那么菩提萨埵是有什么证据呢?我告诉你,菩提萨埵了了二种生死,分段生死了了,变易生死也了了。什么是变易生死?一念生一念灭,没有在那个定中,这就是变易生死。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,常常在定里头,那就了生死了。了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,这才是真真实实的菩提萨埵,但是你可不认识,妙也在这个地方。真菩提萨埵,你不会认识的,你若认识真菩提萨埵,你也是菩提萨埵了。分段生死了了,变易生死也了了,五住也究竟了,二死永亡了,这才真正叫除一切苦;轮回了了,这才是真正的菩提萨埵。 

    真实不虚各向前。 「真实不虚」,绝对不是假的。「各向前」,你赶快向前去修行。你愿意做菩提萨埵吗?愿意做菩萨,就向前去修行、向前勇猛精进;不要学那个懒惰的沙弥、懒惰的比丘、懒惰的居士,一天到晚睡大觉,眼睛总睁不开。我踢他两脚,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我说:「就快变蛇了,你赶快的醒来。」也不知道他看清楚没看清楚,就「呀呀呀」的,我看了就很好笑的。 

    以上显说深般若。 以上所说的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都是显说,后边这几句就是密说了。 

    若解东西祖师禅。 我前边所作的偈颂,这是略略的解释解释东方祖师和西方祖师坐禅的方法。坐禅的方法是什么呢?前边第一首就说:「回光返照观自在,觉悟有情即萨埵。」人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。你想要得到如来智慧德相,必须要不执着。你能不执着,能回光返照,再把这一些个偈颂读熟一点,你就去参禅打坐,东方祖师的道理在这里边,西方祖师的道理也在这里边。 

    以前所说的东西,是指印度和中国,印度叫西方,中国叫东方。现在的东西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国,是哪国呢?东是东方,西是西方,这个方向还没有变,可是境界是改了,东就是东方人,西就是西方人。东方的祖师很多了,现在就像流水似的,流到西方来了,西方现在也就要出祖师了。那么你们谁愿意做祖师,就不要尽挂着睡大觉,那就可以办得到了。 

    现在这个东也不是东,西也不是西了,所谓「不是东西」,连南北也没有了。为什么呢?现在的人和月球拉拢上关系,所以我们这一边又不知道到哪一边去了,南北东西都没有了。现在我们都成了一元化,都成了一个中,中也没有个中,变成「大而无外、小而无内」,也没有大小,也没有内外了,就是我以前讲的「无大无小无内外,自休自了自安排」的境界。你们若能无大无小无内外,自休自了自安排,你看那有多妙呀!那真是一点麻烦也没有了。这「无大无小无内外」的境界,究竟是个什么?你若明白,不要我说你也明白了;你若不明白,我说出来你也不明白。 

    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。即说咒曰。揭谛揭谛。波罗揭谛。波罗僧揭谛。菩提萨婆诃。

咒乃密分匪思量 如王诏旨佥同遵 亦似军中秘密令 问答不符便执行

大乘妙理离分别 凡夫知见妄缘真 因指望月指非月 藉咒明心咒即心

    

    这个咒没有翻的,翻译不出来,这叫翻字不翻音,是五不翻之中的翻字不翻音,所以就不讲它了,讲了附会牵强,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,现在讲这个偈颂。 

    咒乃密分匪思量。 咒是属于密部的,既然是密,你就不能想它;不能用思想来想它是怎么一回事,是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的。 

    如王诏旨佥同遵。 这有个比喻,前几天我讲的四种比喻,有一个比喻就是如王诏旨。「佥同遵」,国王有一个诏书下来,下边一切臣民都要遵守它。 

    亦是军中秘密令。 也好像军中秘密的口令似的。譬如说今天的口令是「胜利」,兵和兵一见着就问:「口令?」若是回答:「胜利。」他就知道是自己人,没有话讲了。如果他问你:「口令?」你说:「吉祥。」那就错了,对方就会开枪打你了。军中因为人太多,得有这么一个秘密的口令,每一天都不同,这才不至于拿外边人当自己人,这个咒也是这个意思。 

    问答不符便执行。 你答不上这个口令,他就要执行他的任务了。 

    大乘妙理离分别。 般若属于大乘法,大乘这种不可思议的道理,是没有分别的。扫一切法,离一切相,随说随泯。这个般若法是随说随就了了的,没有的。 

    凡夫知见妄缘真。 凡夫这种的知见、见解,以妄想来攀缘,执着一切有形有相的,执着这个影子,认为这是真实的,就是认贼做子了。 

    因指望月指非月。 经典是指你一条修道的路,也就好像用指头指这个月亮。你用手指这个月亮,说:「月在那儿呢!」这个人不看月就光看这个指头,以为这个指头就是月亮。「指非月」,你不要误认这个指头就是月亮,经是教你修道的,你不要认为经就是道了。道是要你修去才能得道,你不修,以为经就是道,那又错了。 

    藉咒明心咒即心。 借着咒的力量可以明心,因为咒是不可思议的。你要离分别心、离攀缘心、离一切的妄想心来诵持咒语。持咒就是不明白,不明白这里头就会真明白,所以借着咒能令你明心见性。「咒即心」,咒就是心,你明心见性了,咒的意思也就明白了。